-
国际科技动态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这类准粒子在朝一个方向移动时拥有质量,而朝另一个方向移动时则失去质量。研究人员表示,对这些准粒子开展深入研究,有望促进下一代电池、传感器等技术发展。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物理评论X》杂志。(来源:科技日报) 9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届会议上,联合国发布了一份名为《全球干旱威胁:区域和全球干旱趋势及未来预测》的报告。报告称,尽管洪水和风暴等与水相关的灾害在世界一...
-
国内科技热点
12月7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发布新版《中国CCUS技术发展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研究成果。该成果是对2011年、2019年两版路线图的更新,也是在“双碳”目标下,学界对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再定位、再评估、再预测。(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12月10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日前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验收,我国重离子研究再添利器。据介绍,这一装...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优化熵权模型实现华南滨海及河口抗生素类新污染物演变的准确预测
抗生素类新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最终排放到海洋环境介质中且不断积累,这将对生态环境结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探究滨海及河口区域水环境安全对促进沿海经济发展和保障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通过系统采集华南东部滨海与河口区域的水体和沉积物(柱状样)样品,利用同位素137Cs和210Pb的年代学技术对沉积物进行定年,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人类活动因素,并细化到动物消费因素,优化传统熵权模型(EW-WRSR),精细化主要排放途径的关键参数,识别抗生素类新污染物在区域水体环境中污染...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渤海沉积物ARGs与细菌潜在宿主关系的新认识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人类活动加速了它们在水产养殖场、内陆河流、湖泊、废水以及海洋沉积物等各种环境中的流行和传播。然而,ARGs的发生机制及其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仍不清楚。 研究团队基于2023年4月对渤海沉积物的调查,探析了ARGs的污染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ARGs在渤海沉积物中广泛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和亚型差异,绝对丰度呈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渤海海峡的趋势,而相...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海洋环境中紫外光加速聚氯乙烯老化的机理:自由基的作用
微塑料污染已经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海洋成为微塑料最终的汇集地,微塑料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在老化过程中会影响海洋的生态环境。自由基对微塑料老化过程影响的研究因微塑料种类和环境结论各异,因此,明确海洋环境对自由基产生的影响进而了解自由基对微塑料老化过程的影响有利于了解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毒理性。 中国研究课题组于2022年夏季(6月)采集了渤海近岸海水和河口水,通过电敏感区法和电子顺磁技术结合,研究了海洋环境对聚氯乙烯(PVC)老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PVC在紫外光加速老化的情况下,在近岸海水中的老...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渤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长周期演变和时间尺度稳定性
群落稳定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研究内容涉及群落现状稳定、时间过程稳定、抗干扰能力和恢复力。目前,渤海群落稳定性研究大多集中在短期变化上,缺少长期演变趋势的系统观察,难以揭示渤海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 研究课题组利用2014年至2022年8年调查数据,分析了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长周期演变规律,掌握了群落在时间尺度上的稳定性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深度、温度和溶解氧含量是主要驱动因素;优势种呈现小型化趋势,群落中较大个体的棘皮动物(如海星)的...
-
国际科技动态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款创新性的可穿戴超声波贴片,可持续无创监测血压。这款设备首次在超过100位患者身上完成了严格的临床测试,标志着该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20日的《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来源:科技日报) 据美国科学促进会旗下网站19日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压缩算法CALDERA,能精简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海量数据,为LLM“瘦身”。这项算法不仅有助保护数据隐私、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还能推动LLM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高效使用。(来...
-
科技热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德国基尔大学的科研人员利用中外高能粒子及辐射探测数据,结合火星大气粒子传输模拟,首次完整地构建了太阳高能粒子在火星空间的能谱,这对火星空间辐射环境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并被该杂志选为当期封面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21日,《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正式发布,蓝皮书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编写、国内互联网领域...
-
《Nature》文章:渔业追踪海洋物种未来的重新分布
研究背景: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海洋生物的大规模重新分布,特别是向极地的物种迁移。这种变化对全球渔业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是对热带地区渔业的负面影响,以及高纬度地区渔业压力的增加。以往的研究主要通过模拟鱼类物种来间接评估气候变化对渔业的潜在影响,但尚未明确渔业船队将如何响应这些变化,以及它们是否会尝试重新分配捕捞活动以适应这些变化。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渔业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仅需要了解物种群体将如何变化,还需要预测人类在海洋中的压力将如何响应气候变化。 研究内容: 本研...
-
《Nature》文章:开发和验证实验生命支持系统以研究珊瑚礁微生物群落
研究背景: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多样化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对全球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沿海社区的生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理解珊瑚礁生物群落如何响应环境变化对于保护和管理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开发和验证一个实验生命支持系统(ELSS),用于研究与珊瑚礁相关的微生物群落。 研究内容: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实验生命支持系统(ELSS),模拟珊瑚礁环境,以研究珊瑚礁微生物群落。该系统包括珊瑚礁沉积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