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环境DNA技术揭示东海大规模贻贝养殖区鱼类资源养护和生态廊道功能

    “三场一通道”(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是诸多鱼类完成其生活史不可或缺的关键生境,对种群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嵊泗海域分布着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筏式贻贝养殖区,且处于舟山渔场腹地,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以“三场一通道”视角探索该海域贻贝养殖区对鱼类栖息和洄游的影响模式,可充分解析筏式养殖的潜在生态功能,优化牧养融合型海洋牧场的构建模式。 研究应用eDNA技术,结合自建基因库,于2022 - 2023年对枸杞岛贻贝养殖区及其周边天然岛礁生境的鱼类多样性进行了周年监测。研究区域全年共...

    科技前沿 2024-12-27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链状裸甲藻对硝酸盐缺乏的生理和分子响应

    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其营养细胞和孢囊在沿海地区大量存在。链状裸甲藻能够在不同的硝酸盐条件下生长,高浓度硝酸盐可导致藻华的形成。然而,研究发现该藻在低硝酸盐条件下也可能发生藻华。因此,探究该藻在硝酸盐贫乏环境中的生存策略是阐释其广泛分布和藻华形成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工作组结合生理生化分析和转录组测序,分析了不同氮营养条件下链状裸甲藻的生理反应和分子机制,揭示了链状裸甲藻应对硝酸盐缺乏环境的生态生理适应策略。结果表明,在硝酸盐缺乏的条...

    科技前沿 2024-12-27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深远海网箱养殖对黄海冷水团(YSCWM)水质及悬浮颗粒物中稳定碳氮同位素的影响

    由于空间限制和环境污染,沿岸水域网箱养殖的发展受到制约,实施深远海养殖战略,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团队借助养殖工船和全潜式网箱“深蓝1号°”,首次实现了在我国黄海冷水团养殖鲑鳟鱼类的创举。 科学的监测养殖活动可能会对养殖海区水质产生的影响,不仅可为黄海冷水团养殖容量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深远海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团队分别于2021年6月(第一次收获期间)、2021年8月(第一次收获结束)2021年12月(第二次养殖初期)以及2022年4月(第二...

    科技前沿 2024-12-27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集约化海水养殖系统中营养盐循环的评价

    中国作为全球水产养殖的领军者,近年来积极发展综合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IMTA),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海水养殖过程中饵料的使用及其引发的富营养化问题备受关注。福建省三沙湾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区,每年消耗大量饵料,可能已成为当地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厘清养殖活动如何影响水体中氮、磷循环及其引发的生态效应,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 厦门大学研究课题组基于2020年春末(5月)对福建省三沙湾海域的营养盐及相关参数的系统调查,分析了水体营养盐的分布特征...

    科技前沿 2024-12-27
  • 国际科技动态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论文指出,南极洲海冰范围近期创下的最低纪录,导致新出现的无冰海洋上方的风暴频率增加。论文作者称,2023年,南极洲周围海洋的海冰密集度在部分地区下降了80%之多,导致更多热量从海洋转移到大气,并被发现与风暴增加有关。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海冰损失对气候系统的更广泛影响。(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华社伦敦12月17日电(记者郭爽)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7日刊发文章,列举了2025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涉及新药研发、太空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文章指出,继...

    科技前沿 2024-12-21
  • 国内科技热点

    今年10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明确人工智能在6大重点教育领域、29个典型场景的应用规范,其中AI伴学是“以智助学”的典型应用之一。而AI自习室正是AI伴学的一种具体实践。AI自习室的核心是通过由AI算法和大模型支持的学习机与学习机上的智能助学系统,提供线下督学、托管等服务,打造“以智助学”的新型学习空间。与传统自习室相比,AI自习室为学生配备了智能学习设备,这些设备能够依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自动调整题目难度,并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精准推送题目。针对学生个体差异,AI自...

    科技前沿 2024-12-21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个体发育食性变化对海洋鱼类摄入塑料多样性的影响高于其丰度:来自稳定同位素的见解

    尽管海洋生物体内的塑料污染已被广泛报道,但以往研究多侧重于基础描述性分析,针对塑料污染与海洋生物个体发育及食性变化的相互关系少有研究。长吻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是典型的大洋中层捕食者,也是链接海洋上层与深层食物网的媒介,对维系大洋生态系统跨水层物质和能量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证明长吻帆蜥鱼胃中存在(微)塑料,但尚未有研究解析长吻帆蜥鱼在摄入和排出达到平衡后的肠道内的塑料污染状况。 上海海洋大学贡艺工作组通过对2022年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采集的...

    科技前沿 2024-12-21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南中国海大亚湾营养动态和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

    海洋长期生态学一直是海洋和沿岸生态系统的关键领域。基于沿岸长期生态学监测网络或者台站已经积累了丰富物理化学生物等数据资料,然而从这些数据资料中去挖掘其潜在有用的信息,是主要挑战话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工作组在斯里兰卡硕士生Ranjan Pradeep Rajapaksha分析这些大亚湾长期生态学的数据资料,提出了沿海水域浮游植物动态变化是营养盐陆地流入和海洋相互作用的函数。本研究调查了1986年至2020年南海大亚湾的营养盐动态和浮游植物丰度的趋势。测量了溶解无机氮(...

    科技前沿 2024-12-21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黄海和东海溶解无机氮交换通量的季节和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与邻海交换是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营养盐的源或汇。在黄海,与东海的营养盐交换可以对黄海营养盐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产生复杂的影响。然而黄-东海界面地理跨度较大,难以获取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数据,同时该海域的动力过程相对复杂,目前对于黄海和东海的营养盐交换通量季节变化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者借助三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型,定量计算了黄海和东海之间溶解无机氮(DIN)交换通量,讨论其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评估了海-海界面营养盐交换对黄海营养盐收支的贡献。结果显示,DIN全年...

    科技前沿 2024-12-21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碳吸收的物种差异

    增加海洋碱度(Ocean Alkalinity Enhancement, OAE)作为一种有效增强海洋负排放(从大气中吸收和封存二氧化碳)进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被广泛接受。OAE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取决于藻类种群对高pH耐受性,自然条件下海洋pH升高主要由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推动。因此,研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造成的低CO2/高pH条件下藻类生长的种间差异,为评估OAE对海洋浮游植物种群影响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研究...

    科技前沿 202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