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科技动态
新华社洛杉矶2月4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蓝色起源公司4日宣布完成“新谢泼德”亚轨道飞行器第29次太空飞行任务,在飞行过程中模拟了月球重力环境。蓝色起源公司发布公报介绍,美国中部时间4日10时(北京时间5日0时),“新谢泼德”飞行器从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一处发射场升空,随后助推器与太空舱分离。太空舱在飞行过程中利用其反应控制系统,以每分钟约11转的速度旋转,模拟了月球重力环境,模拟过程持续约2分钟。本次发射太空舱到达的最高点距地面约104千米。发射约10分钟后,太空舱借助降落伞返回地面。(来源:新华...
-
科技热点
新华社天津2月7日电(记者梁姊)记者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获悉,亿吨级油田渤中26-6油田一期开发项目于7日正式投产,标志着这一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正式进入生产阶段。(来源:新华闻) 科技日报北京2月6日电 (实习记者于紫月)记者6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获悉,近日,3架由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M,相继从位于陕西渭南蒲城的中航工业民机试飞中心起飞,在完成飞控故障模拟合格审定试飞、模拟冰型研发试飞、航电系统升级后检飞等既定的科目后,陆续回到停机...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中国近海暴发致灾水母营养生态多样性研究—来自稳定同位素的证据
近年来,在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母在世界诸多水域出现暴发致灾现象。水母种群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其种群营养生态学特性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从下行控制来看,水母的捕食行为会对浮游动物群落造成严重影响,其种群暴发通过直接捕食鱼卵、仔稚鱼和间接的资源竞争,降低渔业生产力。因此,水母暴发会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组成与能量传递过程。 随着对水母种群营养生态学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它们的营养生态学结构远比以往认知的更为多样化。然而,反映水母群体营...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微塑料如何影响八放珊瑚?微塑料暴露导致鳞灯芯柳珊瑚蛋白质消化基因上调和微生物组重组
微塑料是在珊瑚礁中发现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关于微塑料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造礁珊瑚上,而对八放珊瑚的研究报道却很少。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研究者以典型的八放珊瑚物种鳞灯芯柳珊瑚Junceella squamata为例,利用高通量测序的组学技术,通过比较胁迫条件下J. squamata珊瑚转录差异及共生细菌群落多样性,探索其对微塑料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微塑料对J. squamata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营养代谢和吸收上,这主要是由于微塑料容易被误食和不能被消化的特性和八放珊瑚依...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及定量估算
潮间带位于陆地和海洋交界处,受多种陆地和海洋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是海陆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复杂的沉积环境使潮间带“成为有机碳运输、转化和储存的关键区域。然而由于潮间带有机碳来源复杂,选择合适的端元值定量评估有机碳组成特征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洋大学课题组对胶州湾潮间带36个表层沉积物进行调查,基于总有机质参数研究不同来源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生物标志物验证所选端元值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由于胶州湾东部排污口及西部互花米草湿地的存在,导致基于传统的TOC/TN和δ1...
-
《Nature Nanotechnology》文章:中国海洋大学在水体微塑料污染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海洋大学近海环境污染控制研究所、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赵建教授课题组在微塑料污染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最新研究成果以“Microplastic fragmentation by rotifers in aquatic ecosystems contributes to global nanoplastic pollution”(水生生态系统中轮虫对微塑料的破碎过程在全球纳米塑料污染中的贡献)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
-
国际科技动态
科技日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张佳欣)英国杜伦大学研究人员首次利用精确控制的光学陷阱,即“魔法波长光镊”,创造了一个高度稳定的环境,成功实现了分子间的长时间量子纠缠,为研究量子计算、传感和基础物理学开辟了新途径。这一突破是量子科学领域一系列进展中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在利用分子开发复杂量子技术方面的重大进步。(来源:科技日报) 当地时间1月15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猎鹰9”运载火箭,搭载着美国萤火虫太空公司和日本“i太空公司”(ispace)的商业月球着陆器升空。美国萤火虫...
-
国内科技热点
1月16日上午,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在郑州高新区开幕。大赛总决赛汇聚了两大核心板块,BCI脑控机器人大赛和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共设20余个大项、50余个小项、100余个竞赛组别。共有通过全球300余场各级竞赛活动,层层选拔而出的11000余支赛队、19000余名精英赛手、7000余名指导教师(教练)同场竞技。赛期共计6天,相关比赛将在郑州轻工业大学科学校区、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郑州大学三个赛场同步进行。据了解,世界机器人大赛自2015年举办至今共吸引了全球20余个国家50余万名选手...
-
《Nature》西北大西洋海绵地的群体基因组学与连通性及其对深海脆弱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研究西北大西洋的深海玻璃海绵Vazella pourtalesii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对这种海绵的保护策略。文章通过分析Vazella pourtalesii海绵的遗传数据,揭示了其在不同地理区域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连通性,并探讨了这些发现对于保护深海脆弱海洋生态系统(VMEs)的意义。 背景知识: 海绵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工程师,它们形成的海绵地和海绵礁是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对底拖网渔业等活动非常敏感。Vazella pourtalesii是一种广泛...
-
《Nature》文章:大堡礁沿线珊瑚群落变化与珊瑚礁鱼类多样性新兴模式的相关性
研究背景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性在现代地质时期(人类世)受到质疑。珊瑚礁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广泛的生态变化,特别是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GBR)受到了严重影响。自1998年以来,大堡礁经历了六次极端升温事件,其中四次发生在2016年至2022年间,导致98%的珊瑚礁至少经历了一次漂白事件。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珊瑚覆盖率,还导致了珊瑚组成的变化。珊瑚礁鱼类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也因此发生了显著变化。理解这些变化的机制和后果对于预测广泛物种替代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