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速览

科技热点

“祝融号”在火星又有新发现!基于“祝融号”观测数据,我国科研人员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祝融号”着陆区发现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证据,证实风沙活动记录了火星古环境随火星自转轴和冰期的变化情况。相关研究成果7月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来源:科技日报)

7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国际首台大型非谐振全储能快循环脉冲电源通过专家组现场测试。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建造的国家“十二五”大科学工程,其中增强器BRing是装置最核心的组成部分,BRing二极铁电源特殊的脉冲工作模式会在电流脉冲波形上升段和下降段产生极大能量吞吐,对电网产生巨大冲击,给电源系统设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在《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美国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Karma Nanglu与合著者报告说,一个保存完好的5亿年前的化石与今天的一些被膜动物非常相似——有两个虹吸管过滤水中的有机颗粒,复杂的肌肉组织控制着虹吸管。这一发现为早期被囊动物的时间和发育提供了线索,甚至可能推迟被囊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的起源日期。(来源:科学网)

7月7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东北大学合作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这项理论研究提出,利用宇宙黎明时期21厘米森林信号的一维功率谱测量,未来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将能够同时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质的性质。(来源:中国科学报)

7月8日,记者从第二次青藏科考队了解到: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利用雷达剖面测量方法测得珠峰顶部最新积雪厚度为9.5±1.2米。该成果于7月7日作为亮点文章发表于国际冰冻圈杂志《The Cryosphere》,为研究极高海拔冰冻圈及珠峰顶部岩石圈动态变化提供宝贵的参考数据。这也是来自地球之巅珠峰顶部积雪厚度的最新数据。(来源:科学网)

7月10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发布消息称,该所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乔木春季生长发育提前,种间竞争优势随之增加,促进了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爬升。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来源:科学网)

7月11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我国首条百万吨、百公里高压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正式投运,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二氧化碳长距离密相管输,对推动我国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来源:科技日报)

7月12日,由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来源:科技日报)

国际科技动态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日前宣布,“月船3号”月球探测器将于7月14日发射。如果此次任务成功,印度将成为继美国、苏联和中国之后,第4个实现受控落月的国家。“月船3号”耗资约7300万美元,是印度第二次尝试进行月面软着陆的探测器。(来源:科学网)

据路透社7月7日消息,欧盟和比利时弗兰德地区政府日前表示,将共同向比利时芯片技术公司IMEC投资15亿欧元(约16亿美元)。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IMEC将利用这笔投资扩大其“洁净室”测试设施,以配备最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当时正在IMEC考察的冯德·莱恩强调了欧盟的立场,即“应该降低芯片供应链的风险”,并表示欧盟应减少对“少数东亚供应商”的依赖。(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路透社7月7日消息,美国博通公司将投资欧盟支持的芯片项目,以提高西班牙半导体产能。博通半导体解决方案业务部门总裁查理·卡瓦斯(Charlie Kawwas)表示,博通决定根据西班牙的半导体支持计划和欧盟芯片法案的原则,投资西班牙的半导体生态系统。西班牙经济部表示,博通将参与的半导体项目价值或达到10亿美元。西班牙经济部还称,该项目将包括建设欧洲独有的大型后端半导体设施,但目前建设地点尚未确定。(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量子客公众号7月8日消息,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联合研究团队研发出具有高保真度的超导三元量子处理器。该研究团队成功地纠缠了两个超导量子比特三能级系统(Transmon Qutrit),其门保真度高达97.3%,从而更接近于实现三元逻辑。三元逻辑能够比二进制量子比特编码更多信息。未来,该研究有望应用于量子模拟和量子纠错,并改善某些量子算法和应用。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欧盟7月9日消息,新西兰加入欧洲地平线研究与创新计划。欧盟表示,该合作标志着欧盟首次与地理位置不靠近欧洲的合作伙伴建立密切联系,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合作方法,预示欧盟正在进一步加强与拥有坚实科学基础和良好研究记录的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的联系。根据协议,新西兰研究人员和组织将能够参与该计划的第二支柱,主要研究涉及气候、能源、流动性、数字、工业和信息、空间、健康领域的共同全球挑战。(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生物谷网7月9日消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的科研人员以及美国耶鲁大学科研团队分别利用干细胞构建出人类胚胎模型,可用于研究人类早期发育的奥秘以及妊娠失败的原因。前项研究创建出类似于人类胚胎受精9至14天后的模型,有助于揭示隐藏在母体早期发育阶段的过程,以及胚胎失败、发育障碍等问题的研究。后项研究开发的模型包含了胚胎组织和能够继续产生胚胎周围结构(比如胎盘和卵黄囊)的组织,反映了受精后14天的发育情况,未来或可用于新医学治疗的组织和胚胎模型的药物测试。相关研究成果均发表于Nature期刊。(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中国科技网7月10日消息,日本千岁实验室公司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首府附近的火力发电站设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藻类培养设施,旨在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生物燃料,并将其成本控制在化石燃料成本水平。该公司利用培养的藻类“衣藻”吸收发电站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其通过光合作用代谢生成类脂质,从中提取出脂肪酸对其进行精炼可获得生物燃料。经计算,该公司每年可产出350吨藻类,最多可生产8吨可持续航空燃料。此外,该公司将于2027年动工建设规模达2000公顷的培养设施,约是现有规模的400倍,并将燃料制造成本降至约每升3美元。(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新华网7月10日消息,法国海军“洛林”号护卫舰近期在菲律宾港口停靠,系其长期部署至亚太地区的一部分。据悉,该舰是法国最新的海军舰船之一,2022年才正式服役,该舰此次造访菲律宾正值驻亚太法国武装部队联合司令、海军少将若弗鲁瓦·当迪涅访问菲律宾之际。分析认为,法国正希望作为“常驻大国”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并且越来越重视在该地区的“海洋领域挑战”。同时,印太地区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将为法国军工行业提供机会,法国可以成为该地区国家增强军事能力的另一个武器供应国,如法国正致力于向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提供“鲉鱼”级潜艇的协议。(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国际船舶网7月10日消息,韩国现代重工近日宣布完成了韩国海军新一代近海巡逻舰的概念设计。据悉,该型舰中融入了人工智能、自动化和无人化等最新尖端技术,在武器装备、探测性能得到提高的同时,还可大幅减少舰员人数。现代重工表示,成功完成韩国海军新一代近海巡逻舰的概念设计,意味着应用了最前沿技术的该型舰的研发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公司将依托在该领域的技术竞争力持续承接国内外军船订单。(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国际船舶网7月10日消息,由日本e5 Lab和三菱造船联合打造的全球首艘混合动力电力推进生物质燃料运输船“Asuka”号完工交付。该船全长71.89米,宽12米,最大航速11节,载重量1600吨,发电机容量为2台500kW,电池容量440kWh。与柴油动力船相比,可以降低50%的燃料费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最多可减少400吨二氧化碳排放。按照计划,这艘新船将用于为关西电力公司位于相生市的相生生物质发电厂运输生物质燃料,在神户港和发电厂之间航行。这是全球首次在生物质燃料运输船领域引入电力推进技术。(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品玩网7月11日消息,美国微软公司推出人工智能模型CoDi,可互动和生成多模态内容。CoDi采用了独特的可组合生成策略,在扩散过程中对齐多模态,从而生成相互交织的模式,可处理任意输入模式并生成任意模态的内容。CoDi的目标旨在解决传统单一模态AI模型的局限性,如在同步视频和音频时,独立生成的信息流拼接在一起时可能存在一致性和对齐的问题。(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新华网7月11日消息,美国与印度近日签署了一项舰船维修协议,印度船厂可为美国海军舰艇提供修理和维护服务。该协议将方便美国在印太地区部署更多舰队,同时也将为印度船厂带来更多业务。美国媒体报道称,自1991年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洋的海军力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印度一直在寻求与美国海军进行合作,目的是保持印度海军在印度洋上的主导地位。两国此次签署的协议可以视为印度希望获得美国更多支持的一部分。(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