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洋变暖,浅海礁生物量减少
2023年3月22日,《自然》(Nature)刊登了一项由塔斯马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Tasmania)和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等机构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完成的新研究,评估了过去10年澳大利亚1636个地点1057种常见浅海珊瑚礁物种的数量趋势。研究发现,过去10年,大多数种群数量减少,包括许多热带鱼类、温带无脊椎动物(尤其是棘皮动物)和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大型藻类,而珊瑚种群相对稳定,如图1。种群数量通常随热浪事件的出现而下降,热浪事件出现时,温度较高地区的物种丰度往往下降,而温度较低地区的物种丰度则增加。

由于缺乏对物种数量的系统监测,人类无法了解生态基础是否处于危险之中。研究人员对于海洋领域物种变化的了解尤其不足。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结合世界上规模最大的3项长期珊瑚礁监测计划,即“珊瑚礁生物调查”(Reef Life Survey)、“澳大利亚温带珊瑚礁协作计划”(Australian Temperate Reef Collaboration)和澳大利亚海洋研究所的“长期监测计划”(Long Term Monitoring Program),对澳大利亚大陆尺度上多个动物门的海洋物种种群开展了全面评估。时间序列从1992年至今,采用标准化的50米长横断面计算物种密度,共获取了2640万条监测数据,包括分布在澳大利亚的1991条海洋鱼类、1234条无脊椎动物、321条珊瑚和463条大型藻类相关数据。该研究侧重于2008-2021年澳大利亚大陆的珊瑚礁覆盖情况,纳入了对2022年澳大利亚西南部,2016年、2017年和2020年澳大利亚北部极端热浪事件以及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附近海洋变暖的分析。
研究发现,截至2021年,57%的珊瑚礁物种数量减少,所有物种(1057种物种当中的617种物种,占58%)和具有显著趋势的个别物种(172种物种中的97种物种,占57%)均符合这一比例。2011-2021年,28%的物种种群减幅超过30%(9种珊瑚、36种无脊椎动物、24种大型藻类和227种脊椎动物),超出了量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的临界点。尤其明显的是澳大利亚南部的标志性鱼类草海龙(Phyllopteryx taeniolatus)在2011-2021年大幅减少,幅度达59%(降至原始数量的0.41倍)。共有28种物种可能会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减少幅度达80%以上),110种物种有可能被列为“濒危物种”(减少幅度达50%以上),158种物种有可能被列为“脆弱物种”(减少幅度达30%以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上。
来源:nature、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