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reports》文章:用于海洋工程的海水珊瑚砂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可持续性
研究背景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常用材料,但大量使用河砂和淡水带来资源与环境问题。在海洋工程中,传统建筑材料运输成本高、施工时间长,且海洋环境复杂,工程面临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对材料力学性能要求高。利用海水和珊瑚砂制备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HDCC),符合就地取材、降低成本的工程需求,还可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此前尚无关于海水珊瑚砂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SCS - HDCC)在海洋工程中应用的研究。
研究内容
力学性能研究:测量SCS - HDCC的基体断裂韧性、抗压/抗折强度以及拉伸特性,探究海水和珊瑚砂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界面结合性能评价:通过单纤维拔出实验,评估水泥基体与纤维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
微观结构观察与分析: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水泥基体微观结构和拔出纤维的形貌,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D-NMR)测量水泥基体孔隙率,分析孔隙率对微观结构的影响,建立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相关性。
可持续性对比:将SCS-HDCC与含淡水和河砂的HDCC的成本、能耗和碳排放等可持续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其环境和经济效益。
研究方法
实验制备:以海水替代淡水、珊瑚砂替代河砂,制备SCS-HDCC试件,同时制备含淡水和河砂的HDCC作为对比试件。
力学性能测试:使用材料力学测试设备,对试件进行抗压、抗折、拉伸等力学性能测试,获取相应强度和韧性数据。
微观结构观测:通过SEM对水泥基体和纤维进行微观成像,观察其微观形貌和结构特征;利用 LD-NMR分析水泥基体的孔隙率分布和变化情况。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实验获得的力学性能数据、微观结构参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
微观结构影响:海水加速水泥水化和粉煤灰火山灰反应,形成针状C-S-H 凝胶,使水泥基体更致密;珊瑚砂 “内养护效应” 增强界面过渡区致密性,整体孔隙率减小,但珊瑚砂脆性使其受应力时易破裂。
力学性能变化:海水提高了HDCC的断裂韧性、抗压强度、初裂强度和极限抗拉强度,但纤维与基体化学键强度下降,拉伸应变能力降低。珊瑚砂含量变化对SCS - HDCC力学性能影响复杂,随含量增加,水泥基体断裂韧性先降后升,抗压强度持续降低,初始开裂强度和极限抗拉强度先降后升,极限拉应变先升后降。SCS-HDCC延性较好,约为1%,裂缝宽度普遍低于100μm。
可持续性优势:与淡水制备的HDCC相比,SCS-HDCC节能且降低了生产成本,总费用减少48%,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优势。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