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文章:三维海洋评估揭示渔业深入海底,但海洋保护仍然浅薄

研究背景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正面临新的全球性目标和挑战,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设定的目标,即到2030年,海洋和陆地上30%的区域将受到基于区域的保护工具的覆盖。此外,深海的开采使用也在增加,这要求海洋保护从传统的二维(2D)思维转变为三维(3D)思维。

研究内容

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框架,将深度领域叠加到海洋生态区域上,以进行全球海洋保护成就和渔业足迹的首次三维空间分析。研究揭示了中光带、罕见光带和深渊带的保护缺口,以及所有深度上高保护水平的代表性不足。与此同时,渔业的三维足迹覆盖了所有深度,底栖捕捞可到达下深渊带,而中层捕捞在覆盖深渊带的区域达到高峰。

《Nature》文章:三维海洋评估揭示渔业深入海底,但海洋保护仍然浅薄
图1 底栖界、远洋界和渔具瞄准深度的垂直分布图。

研究方法

定义了三维海洋领域的分层,将海洋生态区域与主要的底栖和浮游生物深度领域相结合。

使用了全球海洋保护区(World Database on Protected Areas, WDPA)和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World Database on Other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的数据,来构建全球海洋保护区和OECMs的地图。

利用全球渔业观察(GFW)提供的数据,分析了2018至2020年间的渔业活动,以确定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

通过线性回归模型测试了保护覆盖和渔业压力之间的关系,并定义了基于渔业压力和保护覆盖的保护优先级配置文件。

研究结果

发现海洋保护区(MPAs)和OECMs的保护覆盖在不同深度领域和生态区域中分布不均,尤其是深渊带的保护覆盖最小。

渔业活动的压力和工具高度结构化,随着覆盖深度的增加,渔业压力持续下降,但在深渊带上的总渔业努力与中光带上相当。

保护工作偏向于渔业压力最低的区域,这影响了海洋保护网络的有效性。

提出了需要向3D保护规划转变的需求,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性,并识别了保护缺口和优先事项,提供了如何在全球保护议程中考虑海洋三维特性的建议。

文章强调了海洋保护需要从2D向3D转变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新的保护优先级和测量方法,以更好地反映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来源:Natur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