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揭示了噪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WHOI)发布其最新研究成果并指出,由于水下噪音过多,海龟可能会在短期内丧失听力。这一现象此前也出现在海豚和鱼类等其他海洋动物中,但在爬行动物中并未广泛出现,该研究揭示并强调了海龟面临的另一个潜在风险。此外,这一水下噪音污染可能是由过往船只和海上建筑造成的。
据预测,海龟依靠其水下听觉来感知环境,比如导航或探测可能的捕食者,而一些物种已被证明使用水声通信。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度噪音对一系列动物的影响,包括鱿鱼、鱼类和鲸鱼,以及淡水和咸水环境,但对爬行动物(如海龟)的研究较少。该研究成果首次提供了水下噪音导致海龟听力丧失的证据,并表明海龟对声音可能比以前了解的更敏感。
噪音暴露会引起所谓的临时阈值位移(TTS),这是由于噪音导致动物的听力敏感度下降。由于缺乏对海龟物种的TTS研究,导致了濒危海龟和更普遍的水生海龟的数据缺口。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研究小组对两种未受威胁的淡水龟进行了实验。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微创设备,插入海龟耳朵上方的皮肤下,以检测海龟听到声音时听觉系统产生的微小神经电压。这种方法可以在几分钟内快速测量听力,与人类婴儿的无创听力测量方法类似。在将海龟暴露在巨大的白噪音(类似于无线电静电的声音)之前,研究人员首先确定海龟水下听力的较低阈值,以及它们听到的最佳音调(频率)。
将海龟暴露在噪音中,然后将其从噪音中移除后,研究人员对海龟听力进行了约一小时的测量,观察其如何恢复短期水下听力,接着在两天后检查是否完全恢复。虽然海龟总是能恢复听力,但听力损失可能会持续20分钟到一个多小时。然而,有时听力在测试时间结束后仍未恢复,这表明海龟需要更多时间才能从噪音暴露中完全恢复。
来源: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国际海洋科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