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中国近海暴发致灾水母营养生态多样性研究—来自稳定同位素的证据
近年来,在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母在世界诸多水域出现暴发致灾现象。水母种群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其种群营养生态学特性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从下行控制来看,水母的捕食行为会对浮游动物群落造成严重影响,其种群暴发通过直接捕食鱼卵、仔稚鱼和间接的资源竞争,降低渔业生产力。因此,水母暴发会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组成与能量传递过程。
随着对水母种群营养生态学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它们的营养生态学结构远比以往认知的更为多样化。然而,反映水母群体营养结构和营养动力学的整体视角仍较为缺乏。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课题组基于稳定同位素分析,系统评估了中国近海常见暴发水母种群—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霞水母(Cyanea spp.)、海月水母(Aurelia coerulea)和多管水母(Aequorea spp.)的营养生态学结构特征。结果指出,水母种群在整体浮游生物网中占据了营养生态位的大部分空间,反映出它们在海洋食物网中营养生态角色的多样化水平,以及与其他浮游生物之间广泛的营养关系。水母种群的营养生态多样化结构源自于不同种群所占的营养位置、复杂的生态位分化与重叠模式、基于个体大小的营养转变机制及其营养生态结构的时空动态变化。比较发现,不同水母之间存在严重的生态位分化现象,表现为不同种类之间在资源利用和觅食偏好上的差异性及个体特异性特征。海洋食物网底层营养结构组成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异质性导致了水母种群营养生态特征的时空动态变化。本研究从水母种间营养生态异质性、种内生长发育中的营养转变现象以及水母种群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动多个维度系统刻画致灾水母种群营养生态结构的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水母种群营养生态学和功能角色的系统理解,并强调了将水母作为重要环节纳入海洋生态系统管理迫切性与必要性。
来源: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