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珠江口及临近海域海底垃圾的组成特征与分布规律研究测
海底垃圾是一个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全球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威胁因素。然而,海底垃圾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珠江口及临近海域海底垃圾的组成特征、分布规律和潜在来源仍不清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陈海刚研究员工作组于2023年采用底拖网调查方式在珠江口近岸海域收集海底垃圾,分析了相关区域海底垃圾的数量密度、质量密度、垃圾组成以及垃圾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海底垃圾的总体数量密度在40.50±22.50至221.13±52.44 n/km2之间变化,其中大亚湾海域最高,广海湾海域最低。重量密度在189.93±71.94 g/km2到5386.70±3050.30 g/km2之间变化,其中淇澳岛附近海域最高,红海湾海域最低。海底垃圾主要组成较为一致,在数量密度中塑料(79.07%)占比最高,在质量密度中橡胶(22.93%)占比最高。从潜在来源分析,珠江口海底垃圾主要来源是外卖消费品(包括塑料袋、塑料包装袋等)。该研究探讨了珠江口及邻近海域近岸海底垃圾的密度、组成、分布和潜在来源,对于科学管控海洋垃圾污染和保护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