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新冠疫情初期天津市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浮游植物是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变化的环境指示物种之一,在能量传输和物质交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探究环境因子对渤海水体及浮游植物变化的影响,深入解析近岸海域浮游植物与社会生产力间的响应机制,对维护渤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意义重大。
天津大学黄仁亮教授和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张依章研究员团队使用2019至2020年(即新冠疫情前至新冠疫情初期)在渤海湾近岸海域重复站位采集的水质和浮游植物数据,对其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分布和水体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同步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发现浮游植物68种,隶属于硅藻门和甲藻门两个植物门类,其中硅藻为优势种。2019-2020年,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数量从636,000增加至1,642,600,水质呈向好趋势,主要受河口污染减少的影响,其次为环境因子和洋流过程。2019年,影响浮游植物种类分布的主要因子依次为NO3-N、NO2-N、Chl-a、盐度、NH3-N和悬浮物,多数种类与氮呈正相关。2020年,影响浮游植物种类分布的主要因子依次为PO3、NO3-N和Chl-a,多数浮游植物种类与磷呈负相关,但与NO2-N和NH3-N呈正相关。新冠疫情初期,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经历了大幅且快速的调整,京津翼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显著下滑通过改变渤海湾近岸海域是水体环境,进而影响浮游植物。


来源: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