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相关研究显示,中国近海区域增暖的速度高于陆地及全球平均水平,表明我国近海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另外,受人类活动影响,中国近海近几十年营养盐浓度和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上变化,对于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会产生何种作用,是近年来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可以为正确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提供依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晓霞研究员工作组通过长期调查结合历史资料,探索了南黄海海域1959~2023年间60多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特征,分析了升温和营养盐变动对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中硅藻细胞丰度比例在1959年到2023年间降低了8%,同时伴随着甲藻比例相同幅度的升高。在2000年之前,浮游植物优势种以链状硅藻为主;2000年之后,角藻Ceratium和夜光藻Noctiluca等大型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另外,近20年,南黄海海域暖水性的浮游植物物种在物种丰富度和细胞丰度方面均呈现增多的趋势。分析发现,海水升温和营养盐结构(N/P比、Si/N比)的变化是造成以上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变的主要诱因。鉴于硅、甲藻在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硅藻绝对优势向硅、甲藻联合优势的这种演变可能导致未来南黄海甲藻有害藻华增加、生物泵效率降低以及溶解氧含量降低等生态效应。

该研究探讨了南黄海海水升温和营养盐结构变动等因素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

图2南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长期变化及生态效应示意图;AOU:表观耗氧量;BPE:生物泵效率。

来源: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