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速览
科技热点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纯教授带领的大气科学先进计算实验室(LACAR)成功构建了全球变网格大气物理化学耦合模拟框架,并以大气沙尘为例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成果以“Simulating Atmospheric Dust With a Global Variable‐Resolution Model: Model Description and Impacts of Mesh Refinement”为题发表于地球系统模式发展领域国际顶刊《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大气沙尘气溶胶在地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水平分辨率的限制,对沙尘气溶胶的数值模拟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往的研究通常采用降尺度的方法进行区域高分辨率模拟,但是这样需要引入边界条件,从而导致一些边界问题,并会限制区域大气沙尘与大尺度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沙尘辐射效应与大气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具有区域加密能力的全球变网格大气模式模拟沙尘气溶胶是一种可行的方案,这种方式能够避免使用边界条件,又比全球高分辨率模式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教授李传锋、许金时与南开大学教授陈景灵、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教授Adán Cabello等合作,实验研究了单体高维量子系统中对应于多体非定域性的量子关联,观测到迄今为止单体量子系统中最强的量子互文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10月23日,《自然—水》刊登了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冯炼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针对全球9万多个湖泊,绘制了从1981年至2099年的高时间分辨率的湖泊表面温度数据集(GLAST),是当前分布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大、时间精度最高的湖泊表面“温度地图”。
该研究有望为探索全球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理提供基础数据集,为制定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提供新思路。(来源:科学网)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林田团队针对雨季前后渤海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领域期刊《水研究》(Water Research)。多环芳烃是煤、石油、木材、烟草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多环芳烃类污染物作为环境质量常规监测项目。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石化工业的重要基地,其多环芳烃排放占中国总排放量的20%。渤海是较浅的半封闭边缘海,较低的水交换能力限制了污染物通过与开放海洋的混合稀释。因此,渤海已成为中国污染严重的海洋区域之一。在较大范围内,不同下界面中残留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并且在水体中大量富集从而导致水环境污染。随着工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的点源污染控制水平持续提高,非点源在污染贡献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成为目前水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和研究的重点。(来源:科学网)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徐益升和药学院教授黄青春团队在新型纳米农药设计与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温度响应纳米农药的叶片沉积和抗水冲刷研究》为题在《自然-通讯》发表。(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科学进展》以《爱因斯坦茶叶悖论诱导的纳米粒子局域凝聚及其向金气凝胶的转变》为题,在线发表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杜艾、周斌课题组关于高纯度气凝胶制备的论文。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Physics World也在头条位置,对这一成果进行了重点推介报道。出人意料的是,这项重要学术成果的产生,竟源于倒茶叶水带来的启发。(来源:中国科学报)
在2021年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拥有世界85%森林面积的100多个国家承诺到2030年结束森林砍伐。但一个环保组织联盟今年10月23日发布的评估结果显示,许多国家并没有按计划履行承诺,森林砍伐仍在增加。与此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报告阐述了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阻止森林砍伐。该组织呼吁各国改变国际贸易体系,停止销售与森林砍伐有关的产品。评估显示,2022年全球共损失约660万公顷森林,损失范围比2021年扩大了4%。(来源:中国科学报)
国际科技动态
英国科学家研究显示,21世纪西南极洲冰架的进一步融化或无可避免。研究结果显示,西南极洲的海洋快速暖化已注定会在一系列排放路径下发生,而减缓行动也许只能预防最坏的情景。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自然通讯》近日发表论文称,一项连接印度多条河流并将大量水改道用于灌溉的庞大计划,可能会导致本已缺水的地区降雨量减少。根据这项研究,调水可能会影响印度季风气候系统,并使该国一些州9月份降雨量减少12%。这篇论文是针对这一项备受争议的计划进行的一系列独立研究之一。一些科学家警告说,人们对这一河流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了解得太少,无法实施。(来源:中国科学报)
一项10月23日发表于《地球化学展望通讯》的研究发现,月球的年龄比之前认为的要“老”4000万年。这意味着月球至少形成于44.6亿年前。“月球起源”是个十分古老的问题。有科学家认为,在太阳系演化的早期,一颗火星大小的星球与地球发生撞击,抛射出来的物质在太空中围绕地球运行,最终形成了月球。当月球表面的岩浆冷却固化后,可能形成名为锆石的晶体。由于锆石晶体中含有放射性铀,它以明确的速率衰变成铅,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测量月岩样本中的铅和铀含量来确定其年龄。(来源:科学网)
英国科学家研究显示,21世纪西南极洲冰架的进一步融化或无可避免。研究结果显示,西南极洲的海洋快速暖化已注定会在一系列排放路径下发生,而减缓行动也许只能预防最坏的情景。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据白宫10月20日,美国欧盟举行峰会,发布联合声明。白宫表示,本次峰会是继2021年6月后再次举办的美欧峰会。具体声明涉及:印太地区,将合作扩大海域意识、互联互通合作、应对信息操纵和干扰、网络协调;6G方面,双方将制定6G无线通信系统研发共同愿景和行业路线图;气候应对方面,双方将在COP28上达成“大胆承诺”,大幅提高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和能源效率;人工智能方面,将继续通过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理事会(TTC)关于可信人工智能和风险管理的联合路线图开展工作;量子方面,将在下一次TTC会议敲定量子相关项目合作;网络安全方面,双方将合作提高网络完全标准,保护消费者和企业免收网络攻击。(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白宫10月20日消息,拜登政府当日要求美国国会批准2024财年补充预算请求,白宫就该补充请求的关键事项进行了具体阐述。白宫强调当前美国家安全优先事项包括但不限于:增强以色列军事优势,支持其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采购等;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情报等军事援助和经济及民事安全援助;为以色列及加沙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加大印太地区综合威慑,加强美潜艇工业基础,加速AUKUS协议下的潜艇交付。拜登周四声称,紧急申请预算是“为满足美国的国家安全需求提供资金,以支持包括以色列和乌克兰在内的关键伙伴”。(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TechXplore网10月20日消息,美国IBM公司开发出速度更快的人工智能(AI)运算专用芯片“北极”(NorthPole),其运行AI图像识别任务的速度最高可达市售芯片的22倍。该芯片使用二维阵列的内存块和互连的CPU芯片构建,其全数字架构允许计算核心直接与电路远处的块进行通信,实现与相近的块通信同等的效率,这种设计允许芯片快速处理数据并快速返回答案。但是,“北极”芯片只能运行专门的人工智能任务,无法用于训练AI或运行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研究人员计划测试将多个“北极”芯片连接在一起,从而克服其当前的局限性。相关研究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生物世界公众号10月22日消息,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将微量液体活检蛋白质组学、单细胞转录组学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开发出新型检测方法TEMPO。该方法生成了“蛋白质组学时钟”,可根据眼睛的蛋白质谱预测年龄和疾病。该时钟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葡萄膜炎等疾病会导致特定细胞类型加速衰老。研究人员还在眼液中检测到与帕金森病相关的蛋白质,或为早期帕金森病诊断提供全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期刊。(来源:全球技术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