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速览
科技热点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院士团队的应剑俊特任研究员等人与南京大学孙建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超高压技术手段,发现元素钪在高压下具有高达36开尔文的超导转变温度,刷新了元素超导最高转变温度的纪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来源:科学网)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教授李传锋、许金时与南开大学教授陈景灵、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教授Adán Cabello等合作,实验研究了单体高维量子系统中对应于多体非定域性的量子关联,观测到迄今为止单体量子系统中最强的量子互文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6月20日,《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陈孝钿领衔完成的一项重要成果。科研团队发现双周期的天琴座RR型变星是最好的标准烛光,利用它的两个周期测量星系距离不再需要元素丰度信息,从而实现了星系批量高精度测距。(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6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姜鹏研究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名为PSR J1953+1844(M71E)的双星,其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是目前发现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该发现填补了“蜘蛛类脉冲星”系统演化模型中缺失的一环。据介绍,这篇论文是以“加速预览”形式在线发表,意味着研究成果得到同行和杂志编辑部的高度评价。(来源:科学网)
6月27日,中国首头人工环境下自然繁育并存活的二代雌性江豚“小久久”迎来一岁生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应邀赶往位于湖北武汉市的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共同为“淘淘”庆生。(来源:科学网)
6月27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该台研究员范一中、金志平领衔的国际团队用雨燕卫星紫外光学望远镜证认出了迄今为止人类探测到的最剧烈光学紫外耀发。该研究成果于6月2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来源:科技日报)
6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以下简称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利用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相关论文在我国天文学术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RAA)》在线发表。与此同时,来自欧洲-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另外3个国际团队同步发表了各自独立获得并且相互印证的结果。(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国际科技动态
印度尼西亚当地时间6月22日,雅万高铁联调联试综合检测列车运行时速首次达到350公里,标志着雅万高铁已达到设计速度标准,实现了联调联试阶段性任务目标。雅万高铁自5月22日正式开始联调联试以来,中国铁路国际公司牵头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展了逐级提速测试,综合检测列车以时速180公里的速度级,逐步提升至设计时速350公里,充分验证雅万高铁轨道、供电、接触网、通信、信号、预警监测等系统功能、性能及各系统指标已达到设计要求,为后续开展运行试验和开通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来源:中国铁路)
据《科学》报道,东京大学开发的一种基于宇宙射线产生的高能粒子导航系统首次在地下成功测试。未来,这项技术有望可用来引导地下或水下机器人,甚至帮助倒塌矿井或建筑物的搜索救援工作。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交叉科学》。(来源:科学网)
近日,英国政府日前宣布,科技创业者伊恩·霍加斯(Ian Hogarth)将领导新的特别工作组,研究人工智能(AI)带来的安全风险。近日,英国首相苏纳克表示,英国将于今年主办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的峰会。霍加斯是音乐会发现服务SongKick的联合创始人,他已被选为英国“人工智能基金会模型工作组”的负责人,在峰会前推进AI安全风险研究。霍加斯表示,“首相为英国制定了大胆的愿景,以加强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探索。尽管AI能力加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在AI安全领域投入的资源一直不足。在英国举办第一次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显得十分重要。”(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路透社6月24日消息,美国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日前警告称,如果飞机的无线电高度计尚未进行升级或改造,自7月1日起可能受到5G C波段无线电干扰导致无法运行,进而使飞机延误。此外,他还敦促飞行员、航空公司等适时调整航班时刻表。虽然美国80%的飞机已更新高度计,但布蒂吉格表示,发现仍有大量飞机的高度计等待改造,其中包括许多由外国航空公司运营的飞机。据悉,这意味着在恶劣天气,特别是能见度低的天气时,航班可能受5G信号干扰导致延误甚至取消。美国航空协会(A4A)表示,目前航空公司正在努力更新高度计,但是由于全球供应链问题,使得进度延后。按照此前计划,7月1日起,美国电信运营商Verizon、AT&T等将启用5G C波段网络(主要指3.7GHz-3.98GHz)。(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6月26日消息,美国韦伯太空望远镜首次在太空中探测到一种新的碳化合物,该分子被称为甲基阳离子 (CH 3 + ),该化合物非常重要,有助于合成更复杂的碳基分子。韦伯望远镜在一个年轻的恒星系统中检测到了甲基阳离子,该恒星系统有一个原行星盘,称为d203-506,位于猎户座星云中约1350光年远。碳化合物构成了所有已知生命的基础,本次韦伯以新的方式开启了星际有机化学研究新的序幕。(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韩联社6月27日消息,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日前在首尔同日本文部科学省举行科技领域司局级会谈,两国中断长达12年的科技合作机制由此恢复。此次会议旨在深化两国科技领域合作,并就今后新设例行协商机制以及量子、航天、生物、半导体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还就两国研究人员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和人员交流的必要性达成共识。韩国表示,今后将与日方构建例行协商机制,并通过共同研究和人员交流等深化尖端科技领域合作,以发展支柱产业和强化经济安全。据悉,日韩两国从1985年开始进行科技合作交流,但在2007年至2011年举行四次科技合作协商会议后,两国该领域的合作渠道实际上已经关闭。(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近日,欧洲空间局(ESA)即将发射欧几里得太空望远镜。该望远镜计划于7月1日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旨在帮助解开宇宙中暗能量和暗物质谜团。这两种“黑暗”成分构成了95%以上的宇宙,但人们看不见它们,对其构成知之甚少,它们的名字由此而来。(来源:中国科学报)
据TechWeb网6月28日消息,韩国三星电子公司2纳米制程半导体工艺计划2025年量产,2027年用于汽车芯片。近期,三星电子在年度三星代工论坛上披露了2纳米制程工艺量产的详细计划。根据公布的计划,三星电子将在2025年开始,采用2纳米制程工艺量产移动设备应用所需的芯片,2026年开始量产高性能计算设备的芯片,2027年则是利用2纳米制程工艺开始量产汽车所需的芯片。(来源:全球技术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