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速览
科技热点
近日,杭州之江实验室的崔玉竹及其研究团队取得一项新进展。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发现连接到M87中旋转黑洞的进动喷流喷嘴。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23年9月27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该研究团队报道了对22年来射电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喷流位置角度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研究人员推断,他们观察到的是一个旋转的黑洞,该黑洞引起了一个错位的吸积盘的冷泽-提尔苓进动。类似的喷流进动通常也发生在其他活动星系核中,但由于其变化幅度小且周期长,因此很难探测到。(来源:自然)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生态畜牧业团队与宁夏大学动物营养生理与饲料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了一项最新研究,探索了将酿酒葡萄渣作为饲料对绵羊的胃肠道微生物群和功能的影响。发现葡萄渣既可以降低饲养成本,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又能起到调节绵羊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微生态环境等作用。相关论文发表于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近日,《焦耳》发表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魏志祥和项目研究员邓丹团队关于大分子量受体G-Trimer的最新成果。该研究集成非卤溶剂易加工、高效率与高稳定性,为有机光伏发展提供了一类新型材料。新结构分子的设计合成是推动有机电子学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共轭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膜性,但同时存在合成不可控和批次差异性大等缺点,导致材料和器件重复性欠佳,是其商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瓶颈。共轭小分子结构明确,解决了合成可控性和批次差异性问题,但却带来新的挑战,特别是电荷输运强烈依赖结晶性和最佳活性层形貌难以获得,从而影响了器件性能和稳定性。(来源:科学网)
云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到莽山、再到猫儿山,10多年来,华中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中农大)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徐强带领团队在南方的崇山峻岭中搜寻着柑橘属野生种的踪迹。只因他们认为那里生长着全世界最古老的柑橘属植物。近日,《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了该团队最新的研究论文。他们揭示了柑橘属和柑橘亚科的起源与演化历程,绘制了柑橘亚科的泛基因组图谱,鉴定了调控柑橘果实柠檬酸积累的关键基因,证实了柑橘起源于中国。(来源:科学网)
10月9日,记者从清华大学官方微信获悉,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吴华强、副教授高滨团队基于存算一体计算范式,研制出全球首颗全系统集成的、支持高效片上学习(机器学习能在硬件端直接完成)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相关成果已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科学》。(来源:中国电子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苏刚团队与合作者利用自己发展的精确高效有限温度张量重正化群方法,完整给出了Shastry-Sutherland晶格量子磁性模型的压力—温度相图,发现该相图与水的相图极为相似,同时发现在临界点上方的超临界区存在一种新奇的量子关联诱导的致冷机制,命名为超临界磁压热效应。该效应给出了一种无液氦极低温制冷的新原理。这项工作最近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团队与合作者,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揭示了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并同步在该期刊发表成果研究简报。(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中国天眼”(FAST)又有新发现!基于“中国天眼”观测数据,我国天文学家发现76颗偶发脉冲星,包含目前人类已知脉冲星中最暗弱的一批脉冲星。这些特殊脉冲星仅在少数旋转周期中偶然辐射脉冲。相关研究成果10月2日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杂志。(来源:科技日报)
国际科技动态
近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LHCb实验国际合作组发现了2个新的粲强子态,命名为欧米伽(Ω)c-3185与3327,并测量了其质量和自然宽度。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长聘教授何吉波及其指导的博士生许智豪主导完成。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学领域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被选为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并在期刊亮点(Highlights)文章网页推荐。(来源:科学网)
据美国能源部10月5日消息,美能源部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通过超级计算机构建了分析宇宙暗物质的软件系统“Nyx”。该软件可根据理论预测当期的观测数据。如果观测数据显示出不同的情况,则表明观测结果存在问题,或者理论存在差距。美国能源部正支持该团队使用顶尖超级计算机运行该软件。该实验室已在美国国家能源研究科学计算中心进行了这项分析。现在,该团队正在扩展该软件,以充分利用美能源部超算设施。(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美国物理研究所(AIP)10月9日消息,美国核科学咨询委员会(NSAC)4日发布《2023年科学长期计划》,提出了美国核科学界未来十年在科学研究、设施建设和劳动力发展方面的优先事项。据悉,美核科学界制定长期计划的历史可追溯至1979年,上一份长期计划于2015年发布,其中提出的远景目前已基本实现。本次发布的报告提出接下来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完成电子离子对撞机的建造,并利用三个独立的实验设计在国际范围内寻找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的理论现象。伊利诺伊州的物理学教授Anne Sickles称:“总体目标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份文件,说明核物理中有趣的问题是什么,以及该领域未来几年的目标是什么。”(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路透社10月9日消息,英国沃达丰公司确认将与美国英特尔公司合作,在西班牙马拉加的园区联合开发Open RAN芯片组。Open RAN技术允许移动运营商混合和匹配来自不同供应商的设备,从而潜在地提高通信设备的灵活性,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目前,Open RAN技术的部署较为缓慢,通信市场仍主要由华为、诺基亚与爱立信的专有方案占据。沃达丰公司表示,将沃达丰的网络专业知识与英特尔在硅架构设计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将能够实现快速原型设计、验证和测试,最终加快芯片的大规模生产。目前,沃达丰已在罗马尼亚与Orange公司共享的网络站点上使用Open RAN技术进行了首次4G通话,并与诺基亚公司合作在意大利试点该技术。(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科学网10月9日消息,东南大学科研人员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上发布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和人体器官芯片结合的大模型成果。该模型融合了人体器官芯片和华为云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能够更好地复刻人体生理病理系统和功能,评估药物反应,在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老药新用以及精准医疗等方面的优异性能,并在模型精度、节约药物设计时间、降低研发费用等方面都有了数量级的提升。(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国防科技要闻10月9日消息,美国洛·马公司将为美海军开发综合作战系统,该系统可确保海军“宙斯盾”驱逐舰、巡洋舰等舰船进行实时软件更新;将采用一种全数字方法,包括融合人工智能、开发-安全-运维、基于模型的工程等多种手段;支持基础设施即服务设计,具有跟踪软件/硬件更新的机制;软件项目的重点是开发和管理适合水面舰艇作战的综合作战系统软件,硬件项目的重点是舰艇计算资产的架构与维护。(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路透社网10月10日消息,美国无限期豁免韩企对华芯片设备出口禁令。美国政府近期通过出口管制部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经济安全对话渠道向韩方通报,决定将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在华半导体工厂指定为“经验证最终用户”。若被纳入该清单,便无需额外获得许可,相当于美国对其的出口管制无限期暂停。SK海力士表示,欢迎美国政府决定延长对出口管制规定的豁免,这一决定将有助于稳定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国际船舶网10月10日消息,韩国浦项制铁(POSCO) 自主开发的液氨货舱和储罐用高锰钢(High Manganese Steel) 及应用技术正式登记注册成为国际技术标准。韩国业界认为,今后随着液氨运输船以及氨燃料动力船等船舶的市场需求稳步增长,成本更为低廉的新型液氨货舱和储罐制造材料高锰钢也将成为市场热点。而韩国自主开发的液氨货舱和储罐用高锰钢及应用技术成为国际技术标准,将有力助推韩国船企占领环保燃料船舶市场的制高点,进一步提升韩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环球网10月10日消息,韩国国防部表示,美国核动力航母“罗纳德·里根”号预计将于12日停靠韩国釜山港,并一直停留到16日。报道还称,韩美两国海军近日在韩国济州岛附近海域与日本海上自卫队举行了联合海上演习。这是自 2016 年以来举行的首场此类演习,旨在威慑和应对朝鲜“不断升级的核威胁和导弹威胁”。(来源:科学技术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