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速览

科技热点

9月15日,福建农林大学麻类研究室联合该校基因组与生物技术中心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首个染色体级别的籽用大麻参考基因组图谱。他们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种子中脂肪酸和维生素E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作用,为籽用大麻的功能基因验证和分子设计定向育种提供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来源:科学网)

据双碳情报9月21日消息,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太阳能研究部(DNL16)李灿院士、王旺银副研究员等在提高微藻光合作用固碳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直接空气捕集二氧化碳(CO2)与生物碳浓缩耦合机制,强化了环境到细胞的CO2传质,微藻光合作用固碳效率由5.1%提高至9.8%。本工作中,研究者提出了化学与生物杂合的策略,在光合微藻表面自组装多孔材料MOFs,实现CO2的直接空气捕集与生物转化。研究发现,MOF材料通过静电作用在小球藻表面自组装,将空气中的CO2捕获并富集在微藻细胞,使微藻光合放氧速率对CO2的亲和力提高了82%。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来源:科学技术地图)

 一项新研究发现,即使没有中央大脑,水母也能像人类、小鼠和苍蝇一样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技能。科学家训练了加勒比箱水母,发现其能学会躲避障碍物。该研究挑战了此前认为的高级学习需要中央大脑的观点,并揭示了学习和记忆的进化根源。相关研究9月22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据机器人大讲堂9月25日消息,深圳通用足式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发布首款全自研四轮足机器人 W1。据悉,这是业内鲜少的将腿式、轮式结构融于一体的产品,也是国内首个基于自主地形感知,通过实时步态规划与控制,完成上下楼梯的四轮足机器人。W1 的移动速率相比于四足机器人,提升3-4 倍,可轻松应对上下楼梯、上下斜坡、草地石板路、碎石路等应用场景。目前,W1 的主要应用场景为工业巡检、物流配送、特种作业、科研教育等商用场景。(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环球零碳9月25日消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仿生材料与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运用仿生策略,设计了受沙塔蠕虫巢穴所启发的天然基仿生低碳新型建筑材料。沙塔蠕虫可通过分泌复合有正电性蛋白与负电性蛋白的粘液粘结沙粒构筑坚固的巢穴。研究人员受此过程启发,引入正电性季铵化壳聚糖与负电性海藻酸钠形成仿生天然粘结剂,实现了对于沙粒、矿渣等各类固体颗粒的牢固粘结,并最终在低温常压条件下形成高强度低碳建筑材料,为在建筑领域中降低碳排放量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质》(Matter)期刊。(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坐在飞驰的高铁列车中,只见车窗外蔚蓝的海面上卷起了层层浪花,往来船只穿梭,偶尔还有海鸥飞过……上述惬意舒适的新奇场景,将在9月28日我国首条跨海高铁——福州至厦门至漳州高铁(以下简称福厦高铁)开通运营后成为现实。据了解,历经6年建设的福厦高铁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勘察设计,中铁上海工程局、中铁十一局、中铁建大桥局、中铁十六局、中铁十七局、中铁建设、中铁建电气化局等单位参与建设,其起点为福州南站,经福建省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最终接入漳州站。福厦高铁线路全长共277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建成后,福州至厦门最快仅需55分钟即可到达,两地可形成“一小时生活圈”。铁四院福厦高铁BIM总设计师孙泽昌介绍,设计团队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效率,树立起了高铁智能建设的新标杆。(来源:科技日报)

9月26日,2023年贵州绥阳双河洞国际洞穴科考新闻发布会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十二背后双河洞景区举行。最新成果显示,双河洞由2019年的连通长度257.4公里刷新至409.9公里,纵深由665米刷新至912米,从“世界第五长洞”跃居“世界第三长洞”,稳居“亚洲第一长洞”。(此外,专家组还发布了自2019年以来在双河洞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及多处地质遗迹点成果。自开展科学考察以来,双河洞目前已陆续发现大熊猫个体化石40具,最老的个体距今至少10万年,最年轻的距今仅数百年,是除现生大熊猫生活区域外最晚的实物记录,表明数百年前这里还有大熊猫生活。(来源:央视新闻)

国际科技动态

经过数年的太空之旅,9月24日,一个碟形样本舱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缓缓降落。它的“货物”是来自小行星贝努的珍贵的岩石和尘埃,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第一次将这类天体碎片带回地球。据《自然》报道,样本将被送至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在那里,科学家将小心拆卸容器,并分析这些原始样品的化学和矿物学特征,这些样品可能会提供太阳系起源的线索。(来源:中国科学报)

据科学网9月24日消息,上海科研团队领衔的中外联合科研团队获得了较为完整的世界首套猕猴全脑皮层的单细胞及空间转录组数据,意味着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理智脑”介观细胞图谱诞生。该团队依靠我国自主研发的超高精度大视场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正在开展猕猴“情绪脑”的单细胞及空间转录工作,预计工作量是“理智脑”的5倍,非人灵长类“全脑细胞图谱”有望三年内绘制完成。(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美国务院9月25日消息,美国务院近期签署了一份对外军事融资直接贷款协议。根据协议美方将向波兰提供20亿美元的军事贷款,支持波兰国防现代化建设,加强北约东翼的防御和威慑力量。美国务院发言人在声明中表示,波兰在向邻国乌克兰提供国际援助方面发挥核心支持作用,同时将继续在北约履行2014年威尔士峰会国防投资承诺方面发挥领导作用。据悉,此次提供的军事贷款中约6000万美元将用于从美国紧急采购武器和军事服务。(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MeriTalk网9月25日消息,美国网络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信息和通信技术供应链风险管理(SCRM)工作组推出新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产品硬件物料清单(HBOM)框架。该框架旨在为供应商创建一种一致、可重复的方式,向购买者通告他们拥有或可能购买的产品中的硬件组件,以使购买者能够评估和降低供应链中的风险。HBOM框架包括组件属性的一致命名方法、用于识别和提供有关不同类型组件的信息的格式,以及根据HBOM的使用目的来确定哪些HBOM信息合适的指南。CISA表示,该框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帮助行业和政府评估和解决供应链风险。(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路透社9月25日消息,美国亚马逊公司向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投资40亿美元,以巩固其在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地位。Anthropic将使用亚马逊云服务(AWS) Trainium和Inferentia芯片来构建、训练和部署其未来的基础模型,并从AWS的价格、性能、规模和安全性中获益。AWS将成为Anthropic关键任务工作负载的主要云提供商,包括安全研究和未来基础模型开发。Anthropic表示,基于AWS客户对Claude的巨大需求,该公司也将扩大对Amazon Bedrock的支持,这将包括在服务上进行安全的模型定制和微调,使企业能够利用其专业知识优化Claude的性能,同时限制有害结果。(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生物谷网9月25日消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实验性的mRNA疫苗,有望作为一种减少莱姆病病例的强大工具。该团队在引发莱姆病的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中识别出了一种能引起潜在免疫反应的特殊蛋白OspA,可作为理想靶点,并且在注射一次靶向作用该蛋白的疫苗后,可在机体中诱导出强大的抗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反应,从而保护机体抵御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该研究有望开发出一种高效的mRNA疫苗来抵御引起人类莱姆病的伯氏疏螺旋体,填补目前尚无被批准用于人类莱姆病的预防疫苗的空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Molecular Therapy期刊。(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中核智库9月25日消息,美国能源部宣布 “微型反应堆应用、研究、验证与评估”(MARVEL)项目“一回路冷却剂测试台”(PCAT)已投运。PCAT是爱达荷国家实验室(INL)在MARVEL项目下制造的一个全尺寸、电加热原型装置,高3.6米(12英尺),重900千克(2000磅),依靠外部供电加热,由多件不锈钢设备组成,包括4台斯特林电机。MARVEL项目的目标是2024年底前在爱达荷建成一座以钠和钾为冷却剂,电功率为100千瓦的微堆,测试微堆的各种应用(包括发电、海水淡化、区域供暖等),帮助制订微堆监管取证程序,评价远程遥控系统以及开发自动控制技术。(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央视新闻9月25日消息,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第二轮核污染水排放预计将在本月底到10月上旬启动,目前东京电力公司正在为第二轮核污染水排放进行准备。根据东京电力公司此前公布的计划,第二轮排放的核污染水总量约为7800吨。(来源:央视新闻)

据环球网9月25日消息,俄罗斯北方舰队进行了“模拟对抗敌方无人艇”的演习。报道说,俄北方舰队新闻处声明称,在东西伯利亚海的演习中,“库拉科夫海军中将”号大型反潜舰和“亚历山大·奥特拉科夫斯基”号大型登陆舰的船员,演练了在敌人使用无人艇威胁的情况下保护舰艇分队的行动。路透社报道称,目前尚不清楚演习具体是何时进行的。(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据环球网9月25日消息,韩美两国当天在韩国东部海域举行反潜作战和海上射击等海上联合军演。韩国海军称,此次联演的目的是应对朝鲜此前公布的新型潜艇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在此次联演中,韩美两国共出动9艘舰艇、两架海上巡逻机。负责韩方指挥的海军准将、第七机动战团团长金仁浩(音)称,此次演习将成为有效遏制朝鲜核导威胁和进一步筑牢韩美联合防卫态势的契机。(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