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速览

科技热点

近日,暨南大学的关柏鸥&金龙及其研究小组取得一项新进展。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实现光声纤维镜下脑氧合和血液动力学的自由运动状态显微成像。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24年1月2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光:科学与应用》上发表。(来源:光:科学与应用)

近日,谷歌公司科学家设计出一种算法,可将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量子物理学的语言,这可能使量子计算机变得更有用。相关论文发表于最近的《物理评论X》杂志。(来源:科学网)

近日,记者从北京大学获悉,为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凝聚学科优势力量,加强临床医学学科顶层设计以及医教研统筹力量,推动世界顶尖学科建设,经该校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纳米工程实验室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动态全息光场的智能微螺旋机器人的高效制备技术,可以在0.5h内加工出上千个微螺旋机器人。该机器人以一种可pH响应的水凝胶为主体材料,表面吸附了磁性Fe3O4纳米粒子,在外部pH的调控下微螺旋机器人可以实现自身形貌的智能自适应变形,进而在磁场的驱动下发生多模态运动。基于此,研究人员展示了该环境响应性智能螺旋机器人穿越复杂地形,并实现了药物的靶向运输。(来源:中国科学报)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王沛雅研究员带领团队承担完成的应用研发计划“生防菌寡雄腐霉抗菌代谢产物初步研究”项目取得重要成果,12月15日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微生物、药学、生物工程等领域专家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项目在有益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绿色生物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农业绿色生产投入品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来源:科学网)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贾洁敏团队发现了一座横架在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新桥梁”——“类突触连接(NsMJ)”。通过它,谷氨酸能神经元可以直接作用于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导致动脉舒张,诱发大脑功能性充血。1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来源:科学网)

1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今年是中国加入《专利合作条约》(PCT)30周年。发言人能否介绍中方在推进专利国际合作和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方面采取的举措?

汪文斌表示,中方高度重视国际专利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入《专利合作条约》(PCT)30年来,我们积极参与专利合作条约等国际规则的修订完善,不断完善国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申请人通过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和世界创新版图的重要一极。

汪文斌说,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以专利技术为支撑,不断提升知识产权质量效益,加速释放创新活力。目前,中国太阳能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12.64万件,排名世界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排名前10位的重点企业全球有效专利量超10万件,领跑绿色低碳产业,助力世界经济复苏。

汪文斌表示,中国不断扩大知识产权领域对外开放,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国外申请人在华开展商业活动和知识产权布局意愿不断增强。数据显示,近10年共有11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申请专利25.3万件,年均增长5.4%。截至2022年底,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有效量达86.1万件,同比增长4.5%。充分体现了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可。(来源:科技日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层古生物大数据中心研究员徐洪河,联合天津大学副教授牛志彬等,基于笔石化石多模态数据集以及深度学习残差网络算法,在笔石化石智能识别领域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细胞》子刊《交叉科学》(iScience),其算法与软件系统获得一项美国发明专利。(来源:科学网)

1月1日,新年第一天,太阳在5时55分时爆发了一个X5.0级强耀斑,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均发布耀斑橙色预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判断,本次X5.0级耀斑事件由位于日面东边缘的活动区AR3536(N05E75)爆发产生。当前该活动区比较活跃,后续仍有爆发可能。(来源:科学网)

1月1日16时10分,在刚刚投产运营的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作业现场,随着“新泉州”轮最后一个集装箱顺利装船,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0.2自然箱/小时,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第十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