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热点
在国新办18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推进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统筹区域水网和省、市、县级水网高质量发展,国家水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10年来,全国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约2000亿立方米,新增耕地灌溉面积约8700万亩,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10.55亿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来源:经济日报)
国家高端智库1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发布《更好赋能中国繁荣世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中英文版)智库报告,并举办中欧智库研讨会。“新质生产力”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关键词,他们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和世界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智慧和动力。(来源:新华社)
从国家能源局获悉: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加快建设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重点建设的新疆、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冀北、松辽、黄河下游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中,4个位于西部地区。截至2023年底,西部地区12个省份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超过4亿千瓦,占全国新能源装机规模的40%左右。(来源:人民日报)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6月18日介绍,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992万台,同比增长56%;其中,公共、私人充电设施分别达到305万台、687万台,分别增长46%、61%,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来源:经济参考报)
《自然·通讯》18日发表的一项技术研究称,自动驾驶车辆在大多数场景下比人类驾驶车辆的事故更少。这一结论支持了自动驾驶技术有助于改善道路安全的观点,但研究也强调了解决技术局限的重要性。(来源:科技日报)
为探索大脑如何控制运动的奥秘,美国哈佛大学与谷歌深度思维实验室的科学家合作,创造出一个“虚拟大鼠”——生物力学上逼真的大鼠数字模型。这个“大鼠”有一个人造大脑,可像真正的啮齿动物一样四处走动。该成果代表了一种人类研究大脑如何运作的新方法。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来源:科技日报)
由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承担的“高速铁路接触网智能安装机器人装备研制及应用”项目近日通过成果评价。这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接触网吊弦现场安装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取得突破。该成果将成为高速铁路智能建造体系的重要环节。(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显示,1990—2019年间,主要发达国家消费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产端碳排放,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降低超八成。《研究报告》评估了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等不同消费主体引发的碳排放动态,刻画了经济活动中的碳足迹,为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消费端碳排放差异显著,专家呼吁统筹生产端和消费端,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更科学地分配全球减碳责任。(来源:科技日报)
从国家能源局获悉,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新型储能投运装机规模超3500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12%以上,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210%以上。(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三医学中心”)泌尿外科医学部主任张旭教授带领团队,在意大利罗马参加欧洲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挑战大会期间,通过国产远程手术机器人完成并演示了首例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最远距离远程前列腺癌根治手术。这标志着我国在远程外科研究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