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热点
光解水制氢迎来新突破。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稀土元素钪对光催化分解水的催化材料进行改造,成功制备出新型光解水催化材料——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在模拟太阳光下,其产氢效率比已报道的二氧化钛高出15倍,创造了该材料体系的新纪录。如果将该材料制作成100平方米的光催化板,一天光照时间产生的氢气,可以驱动一辆氢能汽车行驶68公里。相关研究成果8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来源:科技日报)
4月8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该集团六院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设计建造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二级喷水降噪系统近日在海南文昌调试取得成功。全系统流量达33吨/秒,各项参数符合验收指标,标志着我国发射场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新高度。(来源:新华社)
4月7日,广东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全面开工,这是全国首个由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和建设的海上风电配套送出工程,也是我国首个海上风电海陆一体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计划2026年10月投产。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包括海陆两部分,将在海上建设一座±500千伏海上换流站,将来自阳江海域的200万千瓦海上风电,沿着总长115公里的500千伏海底直流电缆,送至位于阳江陆上的海缆转架空终端站,随后,再经由500千伏的直流架空线路,到达江门受端换流站,最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劲动能。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向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清洁电能约6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7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63万吨,成为支撑湾区经济发展的强劲清洁动力。(来源:央视新闻)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和周忠和团队联合国家自然博物馆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对在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两件保存完好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命名了两类新的恐龙属种,在中华鸟龙科(原“中华龙鸟科”)下建立一新种:凌源中华鸟龙,以及一新属新种:中国华诞龙。依据中国华诞龙腹腔内保存的哺乳动物胃容物化石,以及中华鸟龙科不同物种的头骨形态差异,研究团队首次系统阐释了该科物种的生态分异现象。该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来源:央视新闻)
4月8日,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漳州核电2号机组热态性能试验顺利完成,为后续机组核燃料装载、并网发电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次机组的“热试”是在尽可能模拟核电厂实际运行工况条件下,在各特定试验平台执行一系列调试试验、运行定期试验的综合性试验,全面验证了核岛、常规岛设备和系统在热态运行时的性能。后续漳州核电将按照计划推进核燃料装载和并网发电等工作,2号机组计划今年第四季度投入商业运行。(来源:央视新闻)
2025年4月8日,西南地区最大直径单护盾岩石掘进机(TBM)“福和号”在四川德阳顺利下线。该设备将用于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大理I段香炉山隧洞6#施工支洞施工建设,为尽早解决滇中地区城镇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改善区内河道和湖泊生态及水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据了解,“福和号”TBM是目前滇中引水工程中运用的最大直径单护盾,设计开挖直径达10.23米,总长约190米,包含主机、1节设备桥以及10节后配套拖车。TBM整机重量2500吨,最大总推力156728kN,总装机功率约10000kW。目前,“福和号”TBM已完成全部设备的组装调试工作,计划于2025年5月前运抵现场组装洞,并启动现场组装工作。(来源:央视新闻)
新华社深圳4月7日电(记者陈宇轩)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该院研究员李汉杰团队在人体外周神经系统内发现了小胶质细胞,刷新了过去科学界认为这种“免疫哨兵”只存在于大脑和脊髓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外周神经系统发育及相关疾病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潜在靶点。研究成果当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细胞》。(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