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热点

《自然·物理》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概念验证论文称,一种X射线脉冲或能使小行星表面气化并改变其轨迹。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使用该技术模拟了小行星轨迹偏折,结果显示,该技术或能用于今后的行星防御任务。(来源:科技日报)

截至8月底,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为12.7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比重超过40%,达到40.7%。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带动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及比重持续较快提升,能源电力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来源:人民网)

国内首次在轨构建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在轨稳定运行40余天,实现我国在空间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在金属及合金凝固机理、功能晶体、舱外材料暴露等方面获得系列进展和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科学发现,研制了多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功能晶体材料……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来源:科技日报)

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发布了一张有史以来最详细的银河系红外图,其中包含超过15亿个天体。该团队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可见光和红外巡天望远镜(VISTA)对银河系中心区域进行了长达13年的监测。这是迄今为止利用ESO望远镜进行的最大规模观测项目,生成的数据量达500TB。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来源:科技日报)

2024年8月13日夜,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甲骨文实验室”)的一支专项团队,完成了赴韩国采集数据的任务后返回河南。随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7片甲骨实物的高保真数据。这是我国流失海外的甲骨文化遗产,首次以数字化形态与故土重逢。(来源:科技日报)

据第二届航天医学前沿论坛传来的消息,我国空间站已在航天医学领域取得初步成果,将助力载人登月和后续其他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来源:人民网)

9月25日,力箭一号遥四商业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中科卫星01星、02星,吉林一号SAR01A星,云遥一号21星、22星等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来源:新华网)

9月23日,记者从施普林格·自然获悉,《自然》增刊“自然指数2024人工智能”日前正式在线发布。数据表明,2019年至2023年,有10家机构在自然指数中的AI研究产出增幅最大,它们是中国科学院、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马普学会、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