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热点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傅宗玫团队与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学部教授郁建珍团队合作,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揭示了大气有机氮是部分“氮受限”生态系统的重要外部氮源,且其生态环境效应可能随着全球变暖和人为氮氧化物减排而扩大,为定量理解大气有机氮来源和生态环境效应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罗智课题组在《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受到章鱼触手吸盘结构的启发,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口腔贴片技术,并进入临床转化阶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药物被开发用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例如多肽、mRNA、单克隆抗体等。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多肽与蛋白质等药物的口服递送面临着多重挑战,例如,药物在消化道的不稳定性、低生物利用度以及肝脏首过效应等。这些挑战不仅限制了大分子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还因其复杂和不便的给药方式(如皮下注射)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因此,开发针对多肽药物的新型口服递送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孙方稳教授课题组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邹崇文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制备基于二氧化钒相变薄膜的类脑神经元器件,并利用金刚石中氮-空位(NV)色心作为固态自旋量子传感器,探测了神经元突触在外部刺激下的动态连接,展示了类脑神经系统中多通道信号传递和处理过程。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来源:科学网)
从细菌到蓝鲸,生物体内的细胞数量超过了地球上沙粒数量的1万亿倍,比宇宙中所有恒星多100万倍。根据最新估计,曾经存活过的细胞数量还要比这大10个数量级。这些计算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繁殖力,并预测未来的生命形式如何使用碳。相关研究结果10月11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3年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冯银刚研究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the transcription open complex of distinct σI fact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热纤梭菌转录调控因子σI具有一种独特的组装和启动子识别机制,并揭示了热纤梭菌σI因子进行启动子特异识别并调控纤维小体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来源:科学网)
10月14日,第二届科学家精神与大学校史研究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郭光灿受邀作题为《谈谈科大在合肥的复兴之道》的报告。郭光灿认为,为国家强盛而奋斗的使命感、攀登科学高峰的意志和精神,是中国科大在合肥复兴最重要的火种,使得学校在遇到种种困难后又点燃了复兴的星星之火。(来源: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孙方稳教授课题组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邹崇文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制备基于二氧化钒相变薄膜的类脑神经元器件,并利用金刚石中氮-空位(NV)色心作为固态自旋量子传感器,探测了神经元突触在外部刺激下的动态连接,展示了类脑神经系统中多通道信号传递和处理过程。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来源: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