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动态

德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使用激光融化月壤造出更坚硬的层状物质,有可能在月球上创造铺面道路和着陆坪。尽管这些实验是在地球上使用月尘替代物进行的,但这些发现展示了技术的可行性,表明其可在月球上复现。相关研究10月12日发表于《科学报告》。(来源:科学网)

10月13日,美国宇航局(NASA)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器从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它将前往一颗富含金属的小行星,行程36亿公里。这颗天体与科学家以前研究过的任何小行星都不同。

航天器的目的地是一块名为Psyche的太空岩石,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金属物体。科学家认为,Psyche可能是一颗尚未形成的行星的核心。如果是这样,那么研究Psyche就像时间旅行者在了解数十亿年前的太阳系行星是如何形成的。研究人员并不确定Psyche有多少成分是金属的,但根据他们的测量,“至少表面的一部分是金属”。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行星科学家、该任务首席研究员Lindy Elkins Tanton说:“这是关键——我们希望看到金属表面。”(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10月12日,美国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显示器开发商Mojo Vision宣布,公司正式完成4350万美元、折合约3.18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Mojo Vision开发了高性能量子点(HPQD)技术,希望基于此设计世界上最小、最高效的RGB(红绿蓝)像素。该技术可显著提升增强现实(AR)和扩展现实(XR)设备的显示性能。(来源:中国科学报)

一种可怕的病原体蓝舌病病毒(BTV)14年来首次在荷兰的牲畜中迅速传播,导致绵羊死亡、牛群患病。BTV通常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并通过一种名为蠓的昆虫传播。该病毒一般不会感染人类,但这次疫情却令人担忧,因为荷兰的牲畜已经感染了一种强效菌株,而欧洲目前没有疫苗。(来源:中国科学报)

人工智能有望帮助程序员更快地编写代码,让司机驾驶更安全,并减少日常任务的耗时。不过,近日发表于《焦耳》的一篇观点文章认为,如果广泛采用人工智能,可能会产生大量的能源足迹,其未来电力需求甚至会超过一些国家。(来源:科学网)

近日,奥地利科技学院的Martin Loose&Edouard Hannezo及其研究团队取得一项新进展。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揭示柔性活性细丝的手性相和向列相。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23年10月9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物理学》上发表。本文结合最小活性物质模拟和生化重构实验,将单丝特性与介观尺度联系起来。研究人员证明了活性手性细丝的密度和柔韧性决定了它们的全局顺序。在中等密度时,弯曲的柔韧细丝组织成手性环和极性带。在高密度和直的、突变的刚性增加的细丝中,有效的向列组织占主导地位。他们预测的相图定量地捕捉了这些特征,展示了活性细丝的柔韧性、密度和手性如何影响它们的集体行为。这一研究发现揭示了活性手性物质的基本特性,并解释了在细菌细胞分裂过程中,FtsZ细丝是如何组织的。据悉,自组织系统中大规模顺序的出现依赖于单个组件之间的局部相互作用。在细菌细胞分裂过程中,FtsZ(真核蛋白微管蛋白的原核同源物)聚合成踏车式细丝,进一步组织成细胞骨架环。在体外,FtsZ细丝可以形成动态手性组装体。然而,单个细丝的主动和被动特性与这些大规模自组织结构的关系仍然知之甚少。(来源:自然-物理学)

热木星是一种离恒星很近的类木行星。在距离地球1300光年的热木星WASP-17b上,研究人员利用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在高空云层中发现了石英纳米晶体的证据,这标志着二氧化硅(SiO?)颗粒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气中被发现。相关研究10月16日发布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来源:科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