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富营养河口微生物介导氧化亚氮生成的季节性变化——珠江口虎门连续观测分析

    氧化亚氮是大气中的强效温室气体,同时是主要的臭氧层破坏物质。陆源输入氮促使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是造成河口水体大量排放氧化亚氮的主要因素,而亚热带河口水体受季节性淡水输入与海水频繁交换,造成了氧化亚氮生成速率和过程的季节性变化。研究清楚富营养的河口水体中微生物介导生成氧化亚氮的季节性变化,将有助于明晰河口氧化亚氮生成的环境调控因素。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吉启星工作组利用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珠江口中游的虎门开展了为期2年的实地采样测定(2022年2月至2024年1月),探讨了氧化亚氮生成,以及氨...

    科技前沿 2024-10-14
  • 国际科技动态

    为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破解太阳能生产间歇性这一难题,西班牙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首款硅基太阳能电池与创新性分子太阳能储能系统(MOST)相结合的设备。最新研究有望改善太阳能捕获及储存技术。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焦耳》杂志。(来源:新华网) 当地时间9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报告显示,在对全球130多个经济体的排名中,中国位居第11位,较去年上升一位,仍是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来源:科技日报) 由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国际...

    科技前沿 2024-09-27
  • 科技热点

    《自然·物理》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概念验证论文称,一种X射线脉冲或能使小行星表面气化并改变其轨迹。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使用该技术模拟了小行星轨迹偏折,结果显示,该技术或能用于今后的行星防御任务。(来源:科技日报) 截至8月底,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为12.7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比重超过40%,达到40.7%。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带动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及比重持续较快提升,能源电力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来源:人民网) 国内首次在轨构建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

    科技前沿 2024-09-27
  • 《Science》文章:渔业追踪海洋物种未来的重新分布

    研究背景: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热浪越来越频繁,这使得全球的珊瑚礁面临严重的漂白事件,威胁到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存。珊瑚漂白是由热应力引起的,导致珊瑚宿主和虫黄藻共生体之间的共生关系破裂,使珊瑚生理和营养受损。如果温度异常持续过长时间或超过2°C,珊瑚将面临死亡风险。尽管全球变暖导致珊瑚漂白的风险逐年增加,但漂白事件的空间和时间模式仍然不确定,这阻碍了保护珊瑚礁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努力。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分析未来全球珊瑚礁漂白风险的严重性、年度持续时间和严重漂白风险的起始时间,以确定气候避难所...

    科技前沿 2024-09-27
  • 《Science》文章:海洋中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垂直连通性

    研究背景: 海洋微生物群落的垂直连通性是理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海洋中,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通过下沉颗粒物的形式,从表层水域传输到深海,为深海微生物群落提供能量和碳源。尽管已有研究表明,表层微生物通过附着在下沉颗粒物上可以到达深海,但这些表层微生物在深海中的功能角色以及它们如何适应深海环境的变化尚未被充分了解。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索表层和深海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功能垂直连通性。研究者们通过结合宏蛋白质组学16S rRNA扩增子测序的方法,分析了从表层到3000米深水柱中自由生活和颗粒...

    科技前沿 2024-09-27
  • 《Science》文章:OceanNet:海洋蓝细菌通过纳米管直接相互作用

    研究背景: 海洋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和联系对营养循环至关重要。在海洋中,蓝细菌(如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通过光合作用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初级生产力。尽管科学家们已经研究了这些微生物的生态策略和适应性,但它们之间的物理接触和直接相互作用尚未被充分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海洋蓝细菌之间通过纳米管(nanotubes)进行的直接相互作用。 研究内容: 本研究聚焦于海洋蓝细菌之间的直接接触,特别是通过细胞膜纳米管介导的物质交换。研究团队观察了Synechococcus和Pr...

    科技前沿 2024-09-27
  • 《Science》文章:石珊瑚组织丧失病间接改变珊瑚礁群落

    研究背景: 这篇文章讨论了石珊瑚组织丧失病(Stony Coral Tissue Loss Disease, SCTLD)对加勒比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过去的10年中,SCTLD作为一种致命的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加勒比海珊瑚礁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这种疾病导致了受影响区域的珊瑚覆盖率减少了30%至60%,使得一些珊瑚物种濒临局部灭绝。由于珊瑚礁是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珊瑚的减少对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有着间接的影响。 研究内容: 研究集中在SCTLD如何在加勒比海地区传播,以及它如何间接改变珊瑚礁群...

    科技前沿 2024-09-27
  • 国际科技动态

    基于在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开展的碰撞实验,来自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等中外单位的科研人员,首次在相对论重离子金金碰撞中观测到一种新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这是迄今科学家观测到的最重反物质超核。相关研究成果2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来源:科技日报)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证明,火星除了两极的冰冻水外,仍然拥有大量液态水。该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火星海洋的最有力证据,如果其结论属实,将为进一步探索该行星的宜居性以及寻找地外生命奠定基础。研究成果12日发表在...

    科技前沿 2024-09-03
  • 科技热点

    8月19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了解到,借助太空微重力环境,该所赵九洲研究员项目团队在相分离合金制备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建立了相分离合金凝固过程模型,探索了用电场、磁场和微合金化等调控相分离合金凝固过程、促进原位复合凝固组织形成的可行性。(来源:科技日报)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全球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惊艳亮相。“我们看到,人形机器人可以通过语言信息理解人的意图,根据现场环境做出综合判断并执行任务。”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体现了“大小...

    科技前沿 2024-09-03
  • 《Ocean-Land-Atmosphere Research》文章:针对海洋标量场数据的交互式可视化框架

    研究背景: 海洋现象对热传输、物质传输和气候形成有重要影响。随着海洋探测设备的发展,海洋数据量迅速增加,需要可视化技术来帮助人们挖掘和理解海洋数据,从而获得洞见。然而,现有可视化方法在有效渲染大量海洋数据和展示海洋现象内部结构方面存在挑战。 研究内容: 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可视化分析框架,用于展示大量的海洋标量体数据。框架包括四个部分:使用单盒和双球作为代理几何体绘制平面和球面的地球;设计了一种基于图形处理单元(GPU)的新型光线投射算法来减少海洋数据体的体积;使用深度校正算法准确恢复海洋尺度;开...

    科技前沿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