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科技动态

    据最新一期《自然·水》杂志发表的论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新型海水淡化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太阳光照的变化自动调节脱盐速度。(来源:科技日报) 《自然》9日发表的最新论文中,美国科学家团队探索了量子回路的复杂性。他们新展示的一个量子处理器,已经能够执行现有超级计算机无法完成的计算任务。这项实验属于一个大规模深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调查量子处理器在背景噪声干扰下进行复杂计算的潜在能力,这些干扰一直是量子处理器展现能力时面临的重大挑战。(来源:科技日报) 《自然》9日发表的最新论文中,美国科...

    科技前沿 2024-10-14
  • 科技热点

    10月10日21时5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来源:新华网) 在当前由大模型和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驱动的AI时代,算力需求暴增,同时还面临供给不足、供需匹配难、能耗激增等挑战,算力产业亟须由“量”向“质”加速高质量发展。近日,《人工智能算力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报告》在2024中国算力大会期间发布,旨在助推高质量算力从概念到落地。(来源:人民邮电报) 10月8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前沿 2024-10-14
  • 《Nature》文章:温带湖泊的广泛缺氧

    水体系统溶解氧(DO)浓度影响生物多样性  、养分生物地球化学 、温室气体排放  、饮用水质量  ,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许多水生物种需要氧气充足的栖息地  和凉爽的水来生存温暖的夏季  。深水DO的损失通过促进沉积物中积累的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中 来降低水质,从而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这一过程还可促进有害藻华  ,破坏供水,危害人体健康  。尽管海洋存在大规模脱氧,但湖泊中尚无系统的大规模脱氧研究。 针对该问题,美国纽约...

    科技前沿 2024-10-14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北部湾“巨囊”生态型球形棕囊藻赤潮动态和规模变化及其关键环境因子

    我国近海多次暴发球形棕囊藻赤潮,造成大量养殖生物死亡。我国近海球形棕囊藻赤潮具有独特之处,如常形成厘米大小巨型囊体。前期研究发现可形成巨型囊体的球形棕囊藻具有独特的生理生态特征,与别的球形棕囊藻有遗传分化,为一独特“巨囊”生态型。从2011年起,南海北部湾连年发生“巨囊”生态型球形棕囊藻赤潮,威胁核电运行安全。但对其赤潮动态、年际间规模变动以及关键因子不清楚,限制对其发生机制阐释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害藻华与海洋生态安全团队基于前期研发的特异性qPCR定量方法对2016年和2...

    科技前沿 2024-10-14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文章:富营养河口微生物介导氧化亚氮生成的季节性变化——珠江口虎门连续观测分析

    氧化亚氮是大气中的强效温室气体,同时是主要的臭氧层破坏物质。陆源输入氮促使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是造成河口水体大量排放氧化亚氮的主要因素,而亚热带河口水体受季节性淡水输入与海水频繁交换,造成了氧化亚氮生成速率和过程的季节性变化。研究清楚富营养的河口水体中微生物介导生成氧化亚氮的季节性变化,将有助于明晰河口氧化亚氮生成的环境调控因素。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吉启星工作组利用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珠江口中游的虎门开展了为期2年的实地采样测定(2022年2月至2024年1月),探讨了氧化亚氮生成,以及氨...

    科技前沿 2024-10-14
  • 国际科技动态

    为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破解太阳能生产间歇性这一难题,西班牙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首款硅基太阳能电池与创新性分子太阳能储能系统(MOST)相结合的设备。最新研究有望改善太阳能捕获及储存技术。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焦耳》杂志。(来源:新华网) 当地时间9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报告显示,在对全球130多个经济体的排名中,中国位居第11位,较去年上升一位,仍是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来源:科技日报) 由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国际...

    科技前沿 2024-09-27
  • 科技热点

    《自然·物理》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概念验证论文称,一种X射线脉冲或能使小行星表面气化并改变其轨迹。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使用该技术模拟了小行星轨迹偏折,结果显示,该技术或能用于今后的行星防御任务。(来源:科技日报) 截至8月底,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为12.7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比重超过40%,达到40.7%。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带动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及比重持续较快提升,能源电力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来源:人民网) 国内首次在轨构建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

    科技前沿 2024-09-27
  • 《Science》文章:渔业追踪海洋物种未来的重新分布

    研究背景: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热浪越来越频繁,这使得全球的珊瑚礁面临严重的漂白事件,威胁到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存。珊瑚漂白是由热应力引起的,导致珊瑚宿主和虫黄藻共生体之间的共生关系破裂,使珊瑚生理和营养受损。如果温度异常持续过长时间或超过2°C,珊瑚将面临死亡风险。尽管全球变暖导致珊瑚漂白的风险逐年增加,但漂白事件的空间和时间模式仍然不确定,这阻碍了保护珊瑚礁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努力。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分析未来全球珊瑚礁漂白风险的严重性、年度持续时间和严重漂白风险的起始时间,以确定气候避难所...

    科技前沿 2024-09-27
  • 《Science》文章:海洋中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垂直连通性

    研究背景: 海洋微生物群落的垂直连通性是理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海洋中,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通过下沉颗粒物的形式,从表层水域传输到深海,为深海微生物群落提供能量和碳源。尽管已有研究表明,表层微生物通过附着在下沉颗粒物上可以到达深海,但这些表层微生物在深海中的功能角色以及它们如何适应深海环境的变化尚未被充分了解。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索表层和深海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功能垂直连通性。研究者们通过结合宏蛋白质组学16S rRNA扩增子测序的方法,分析了从表层到3000米深水柱中自由生活和颗粒...

    科技前沿 2024-09-27
  • 《Science》文章:OceanNet:海洋蓝细菌通过纳米管直接相互作用

    研究背景: 海洋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和联系对营养循环至关重要。在海洋中,蓝细菌(如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通过光合作用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初级生产力。尽管科学家们已经研究了这些微生物的生态策略和适应性,但它们之间的物理接触和直接相互作用尚未被充分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海洋蓝细菌之间通过纳米管(nanotubes)进行的直接相互作用。 研究内容: 本研究聚焦于海洋蓝细菌之间的直接接触,特别是通过细胞膜纳米管介导的物质交换。研究团队观察了Synechococcus和Pr...

    科技前沿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