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帕劳岩石群岛发现耐热珊瑚
《Nature》刊登了一项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研究人员牵头完成的新研究,在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帕劳岩石群岛(Rock Islands)发现了一种常见珊瑚物种的遗传亚种群,对与海洋热浪相关的极端高温表现出明显的耐受性,此外,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珊瑚的幼虫正从帕劳泻湖深处的繁衍区向外礁转移,并在这些地区生存,同时保持其耐热能力。该发现有助于珊瑚礁管理者开发抵御海洋变暖的新防护措施。 海洋变暖正在加剧海洋热浪的频率和强度,给珊瑚礁造成严...
-
利用遥感技术追踪海洋微塑料的新方法
2月3日《Science Report》杂志上发表文章《利用卫星追踪海洋为塑料的新方法》,研究人员提出通过遥感追踪海洋微塑料的新技术。研究发现,遥感技术在识别皂类残留物或油性残余物方面的效果最佳,这两类残留物使海洋表层的粗糙度得到了改变,而微塑料往往与这些残留物相伴出现,因此可通过遥感技术监测微塑料污染。 微塑料危及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且难以追踪并清理。早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卫星可提供微塑料进入水体、移动方式和采集位置的每日时间线。气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YGNSS)记录的...
-
科技新闻速览
科技热点 6月14日,由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美国麻省大学艾姆赫斯特分校组成的合作团队在电子-空穴关联系统中激子拓扑序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工作从理论上提出了关联激子由于阻挫效应导致强量子涨落所产生的玻色子拓扑序的新机制;从实验上在电子-空穴浓度不平衡的InAs/GaSb量子阱中观察到了通过激子形成的时间反演对称破缺的新型拓扑态,实验与理论相结合,首次揭示了激子拓扑序。(来源:科学网) 6月1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创下中国...
-
清理海洋的“垃圾堆”会破坏脆弱的生态系统
从海洋中清除垃圾可能并不像看起来那么无害。这是新研究的结论,该研究发现,被称为“垃圾补丁”的海洋垃圾场是无数精致生物的家园,当人们从海中舀出碎片时,这些生物可能会死亡。 海洋是五个主要垃圾带的家园。它们形成在远离陆地的地方,在那里强大的水流旋转在一起,运送各种大小的垃圾。其中一些已经被搅动侵蚀成被称为微塑料的微小碎片。 这些海洋垃圾场中最大的被称为大太平洋垃圾带。它横跨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海岸之间的1万平方公里,于6年由海洋学家兼Algalita海洋研究和教育的创始人查尔斯摩尔首次观察到。为了了解...
-
PLeobot:用于同步游泳的模块化机器人解决方案
6月13日《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PLeobot:用于同步游泳的模块化机器人解决方案》,Pleobot是第一个研究异时游泳的全关节机器人。该设计构成了一个模块化的3D打印平台,结合了磷虾的运动学和形态学特征,如图1。磷虾是一种海洋生物,经观察可形成大型聚集体并迁移到数百米深的海洋中。虽然已经对磷虾运动学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探索,但需要对单个附肢附近的流体流动进行定量分析,以将运动学与流体动力学联系起来并理解力的产生。 作者提出了第一个完全铰接的、多链接的、同步的机器人附属物,再现了磷虾的腹足...
-
热液衍生的黑碳作为海洋中顽固溶解有机碳的来源
深海热液喷口可能是产热溶解黑碳(DBC)的来源,它是顽固溶解有机碳的组成部分,但人们对热液DBC在深海中的分布知之甚少。为了评估深海热液喷口是否是DBC的来源,作者确定了DBC在亚热带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东部的盆地尺度分布(图1)。DBC浓度和成分与热液输入的保守示踪剂3He的关系以及表观氧利用率 (AOU) 表明,一部分DBC可能源自热液喷口。 海洋中溶解的有机碳 (DOC) 是地球表面最大的还原碳库之一 。溶解性黑碳无法被生物利用。先前的研究虽然怀疑热液喷口与溶解性黑碳有关,但深海溶...
-
赤红细菌能将海洋塑料分解为二氧化碳
一项由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NIOZ)牵头完成的新研究,指出广泛分布的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能够消化塑料,如图1,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其他无害物质。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选取了特殊塑料,该塑料具备独特的碳13(13C)形式。将紫外线灯充当“太阳光”对它进行预处理后,研究人员向模拟海水中的细菌喂食塑料,发现海水上方出现二氧化碳。该研究首次证明细菌能够将塑料消化为二氧化碳和其他分子。而在先前的研究中已表明,红球菌能够在自然界的塑料表层形成一种所谓的生物膜(biofilm),塑料能够...
-
林鸣院士出席2023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并作学术报告
2023年6月14日-17日,以“创新·低碳·智慧·共享——更可持续的交通”为主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交通运输部、中国工程院、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在湖北武汉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交集团首席科学家林鸣受邀出席大会并在二航局承办的“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化智能建造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论坛由二航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永涛主持。林鸣院士报告的题目为《现代技术带来的改变、挑战和思考》,他从现代技术的定义引入,介绍了现代技术赋能工程建造的特点、带来的三点变化、两方面挑战和一些思考...
-
科技新闻速览
科技热点 6月6日下午,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身系“敦煌飞天彩带”正式出坞。(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爆轰驱动超高速高焓激波风洞”(简称JF-22超高速风洞)结题验收会议举行。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评价该风洞在有效实验时间、总温、总压和喷管流场尺寸等综合性能指标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来源:央视军事)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何涛科研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合作,在全光谱催化大规模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向取得新进展,实现了特种高分子材料太阳...
-
一种宽带低频水下声音超级吸收器
水下吸声在水下应用至关重要,传统的水声材料往往不能承受高静水压力,这限制了它们应用的发展,在此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种由带有橡胶涂层的空间盘绕水通道形成的超薄声学超材料用于水下吸声如图5。作者提出的超材料实现了完美的吸音效果,其 理论预测与数值模拟一致,证明了所提出的超级吸声体的宽带低频吸声性能。橡胶涂层的引入导致水道中的有效声速显着降低,从而产生慢声传播现象。作者从数值模拟和声阻抗分析的角度证明,通道边界的橡胶涂层具有固有耗散的慢声传播,这是满足阻抗匹配条件和实现完美低频吸声的关键。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