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亚研究揭示南极深海缺氧现状
2023年5月25日,《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刊登了一项由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研究人员牵头完成的新研究,指出南极深海氧气水平已经严重下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周围的深海环流整体已放缓约30%,深海含氧量也随之下降,将在未来数年产生深远影响。 每年约250万亿吨盐分和氧气含量充足的高密度海水沉入南极附近,形成“南极底层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AABW),如图2.这一下沉过程为全...
-
随着海洋变暖,浅海礁生物量减少
2023年3月22日,《自然》(Nature)刊登了一项由塔斯马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Tasmania)和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等机构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完成的新研究,评估了过去10年澳大利亚1636个地点1057种常见浅海珊瑚礁物种的数量趋势。研究发现,过去10年,大多数种群数量减少,包括许多热带鱼类、温带无脊椎动物(尤其是棘皮动物)和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大型藻类,而珊瑚种群相对稳定,如图1。种群数量通常...
-
科技新闻速览
科技热点 近日,《地球与行星变化》刊发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毛睿团队与北师大地理学部、韩国极地研究所和中船航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成果。研究发现,近20年来,南美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沙尘事件频次显著增加,且该区域向南极的沙尘传输也随之增加。该区域地表越发干燥以及有利于沙尘事件发生的大气环流的变化共同为沙尘排放和传输的增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来源: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袁骁合作,成功实现...
-
美研究人员评估海底大陆架海洋热浪的影响
2023年3月13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一项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人员牵头完成的新研究,通过结合观测数据和计算机模型,首次评估了北美地区生产力较高的海底大陆架水域海洋热浪,表明海洋热浪不只出现在海洋表层,也出现在海底深处。 过去10年,海洋热浪的频率增加了约50%。海洋热浪严重影响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破坏了浮游生物和鲸鱼等生物的生产力和分布。因此,研究人员在研究、追踪和预测海洋热浪事件的爆发时间、强度、持续时间和物理驱动因素...
-
美研究指出美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度破纪录
2023年4月10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一项了由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牵头完成的新研究,指出自2010年以来,美国东南部和墨西哥海湾沿岸的海平面每年上升半英寸,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研究人员指出,海平面上升加速既是人为气候变化的结果,也与天气相关变化达到峰值相关。该研究揭示了开展跨学科合作以应对气候危机的迫切性。 研究人员将1900年以来的原位测量数据和卫星测量数据相结合,分析导致海平面上升加速的各个因素。研究人员系...
-
英国创新署为水下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发提供70多万英镑资助
2023年7月18日,英国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发布消息称,在英国创新署(Innovation UK)70多万英镑的资助下,海洋技术供应商RS Aqua公司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研究人员已经启动新型水下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开发工作,用于监测危害海洋环境的活动。 获资助人工智能系统代号为MARLIN。该系统利用水下传感器远程监测海洋中的动物、人类和环境活动,接着进行实时数据传输。大型船舶常用于海洋监测任务,MARLIN系统则能够减少船舶在海上的时间,有望将二氧...
-
国际研究指出大多数深海微生物处于非活跃状态
《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刊登了一项由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牵头完成的新研究,通过对大西洋、太平洋和地中海深海微生物开展长期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深海微生物处于非活跃状态。 先前的研究指出,至少部分深海地区或缺乏微生物,或包含不消耗生物物质的微生物。水下生态系统广泛而多样,有些区域比其他区域更容易导致生物分子分解。研究人员因此认为,一些海藻物种能够从空气中提取碳,死亡后碳随之下沉,接着封存在异常深的深海中。但该研究表明,海洋中的微生物并非...
-
科技新闻速览
科技热点 “祝融号”在火星又有新发现!基于“祝融号”观测数据,我国科研人员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祝融号”着陆区发现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证据,证实风沙活动记录了火星古环境随火星自转轴和冰期的变化情况。相关研究成果7月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来源:科技日报) 7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国际首台大型非谐振全储能快循环脉冲电源通过专家组现场测试。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建造的国家“十二五”大科学工程,其中增强器BRing是装置最核心的组成部分,B...
-
美国研究揭示了噪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WHOI)发布其最新研究成果并指出,由于水下噪音过多,海龟可能会在短期内丧失听力。这一现象此前也出现在海豚和鱼类等其他海洋动物中,但在爬行动物中并未广泛出现,该研究揭示并强调了海龟面临的另一个潜在风险。此外,这一水下噪音污染可能是由过往船只和海上建筑造成的。 据预测,海龟依靠其水下听觉来感知环境,比如导航或探测可能的捕食者,而一些物种已被证明使用水声通信。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度噪音对一系列动物的影响,...
-
WHOI将牵头“在东北大陆架和斜坡封存海洋碳”计划
2023年6月7日,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WHOI)发布消息称,WHOI将牵头“在东北大陆架和斜坡封存海洋碳”(Locking away Ocean Carbon in the Northeast Shelf and Slope,LOC-NESS)计划,旨在加快对增强海洋碱度作为大规模二氧化碳去除手段的理解,原理如图1所示。 LOC-NESS计划隶属于“从碳到海洋倡议”(Carbon to Sea Initi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