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狭鳕告诉我们:年龄越大,微塑料摄入量越多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备受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已有学者基于北冰洋大西洋扇区表层水微塑料数据提出北极海底是微塑料“汇”的观点,但少有研究关注北冰洋太平洋扇区的微塑料污染。白令海位于北冰洋太平洋扇区一侧,是太平洋水流入北冰洋的唯一通道,研究白令海海洋生物体中微塑料的赋存对于解析北冰洋海域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黄线狭鳕(Alaska pollock,Gadus chalcogrammus)是世界上捕捞量最多的鱼类之一,主要渔场位于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年龄较小的黄线狭鳕主要以浮游动物(微小的漂浮动物)为食,年龄较大的则主要以磷虾、个体较小的鱼以及幼鳕为食。作为顶级捕食者的猎物,黄线狭鳕在食物链中占据重要的生态位,在维持白令海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黄线狭鳕的寿命相对较长的特点,该项研究首次引入鱼类年龄特征参数,研究白令海黄线狭鳕摄入微塑料的特征以及鱼的年龄效应,并结合海水微塑料数据初步推断黄线狭鳕可能的迁移路径。研究发现,85%的黄线狭鳕鳃部和消化道内容物中存在微塑料污染的情况,且微塑料的丰度比近海鱼类高1个数量级,提示白令海微塑料污染程度相对较高。
同时,白令海黄线狭鳕摄入的微塑料存在显著年龄效应。年龄较大和年龄较小的黄线狭鳕摄入微塑料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微塑料丰度和粒径上,并且微塑料聚合物类型组成多样性也随年龄增大呈增加的趋势。

此外,通过研究黄线狭鳕摄入微塑料的特征与海水中微塑料特征的关系,如图1,发现黄线狭鳕摄入的微塑料存在空间尺度上的影响,推测高年龄段的黄线狭鳕可能曾到过楚科奇海,与生态学调查结果一致。该研究可为预测微塑料对鱼类种群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为更加系统、科学地制定生物微塑料污染监测方案提供了参考。
来源:Science Advances